以旅游的心態進入泰國清邁,以職業病的狀態開始觀察泰國的零售業態。泰國的國家整體經濟狀況和消費水平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程度,在泰國清邁人眼中的大型Shopping Mall和中國的購物一二線城市的購物中心從品牌到裝修到面積到經營都差了好幾個層次。
但是,在泰國7-11卻是遍地開花,有人的地方就有7-11這種說法一點都不夸張。不管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還是網友分享,大家普遍感受是不管住在哪家酒店,就一定能發現酒店樓下就有一家7-11。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13年的時候泰國7-11便利店數量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國家。平均泰國人每天進入7-11超過兩次。
去年9月份,我曾經到韓國做商務考察,泰國與韓國在購物中心和國民消費能力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唯獨7-11和韓國便利店相比,從產品品類、門店陳列、門店布局、門店數量上都卻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大有超越韓國之勢頭。
那么7-11在泰國遍地開花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據我在泰國觀察的幾家7-11便利店和網絡上搜集的一些資料,做出簡單的分析,僅供學習討論。
一家獨大
泰國7-11是泰國正大集團在經營運作,正大集團在泰國的地位有點類似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產業涉及面廣,實力雄厚,卜蜂蓮花也是旗下零售業態。背后強大財團,就有了密集布局網點,及時供應貨品,控制貨品供應成本,加大廣告宣傳(在泰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基本上每家7-11都有一個極其明顯的廣告牌顯示)的資本。越是密集布點,攤到每家門店的經營成本和運輸成本就越低,我比較了7-11和卜蜂蓮花同一品牌方便面的價格,兩者是一樣的,完全沒有便利店溢價的現象。在泰國,除了7-11沒有見到其他的便利店品牌。所謂的超市在清邁只見到三家卜蜂蓮花,也是正大集團旗下品牌,除了一家大型賣場外,其他兩家社區型超市性質和7-11差不多,就開在7-11邊上。但是縱觀韓國和中國便利店,品牌分布狀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從本土區域品牌到國際品牌,層出不窮,各占一方市場,卻都無法全面擊敗競爭對手,吞噬整個國家市場便利店市場。
(卜蜂蓮花收銀臺 整體布局和7-11類似 稍微大一點)
(比價的方便面,價格完全一樣)
(每家門店都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廣告牌)
定位社區超市
7-11便利店在泰國的功能更像是社區超市,這就有點類似阿爾迪在歐洲的功能了。歐洲是一個人口分布并不密集的區域,所以小型的社區超市遠遠多于大型賣場,小型社區超市兼具菜市場的功能。7-11在泰國滿足的是泰國人日常的生活需求,而非中國現在所理解的便利店。我走進泰國的便利店,深深地為店鋪里豐富的品類折服了,品類包含便當、洗護用品、護膚品、調味品、飲料、自助咖啡吧、自助沙冰吧、旅游用品(泰國是一個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旅行者為7-11也貢獻了不少份額,但是便利店沒有配備會中文的店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但是可刷銀聯等字樣的中文海報,也算略作了彌補)基本上能滿足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我驚奇地發現其中有一家較大的便利店竟然把食品區和非食品區拆分為兩家不同的門店,僅一個走廊之隔,但是卻各自收銀。
(7-11門店的一些海報活動產品)
(對面就是非食品區域)
(針對游客的市場營銷行為)
本土化
在7-11我最喜歡的是自助沙冰柜臺,輕輕一按就出來一杯沙冰,能很好應對泰國炎熱的天氣。除了自助沙冰柜臺,還有自助咖啡吧柜臺,自助飲料柜臺,滿足大家應對酷暑的需求。泰國是一個多蚊蟲的國家,基本上每個便利店都配有驅蚊水,驅蚊草藥這樣的品類。我在7-11看到了很多泰國本土的面膜和護膚品。泰國7-11開發了很多自有品牌,我看到很多品類上寫著僅限7-11銷售。
雖然7-11便利店在泰國充當了社區超市的角色,但是卻沒有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卜蜂蓮花也沒有)。我推測,這可能和泰國當地的菜市場和水果批發市場非常發達有很大的關系。泰國清邁古城,基本每個城門口都有一個夜市,不同夜市經營者小手工業者的工藝品、各種小吃美食、新鮮水果、水果干、鮮花等產品。這和歐洲有著極大的不同,我在丹麥生活的一年時間里,丹麥人基本上所有的生鮮品類都通過超市采購。除非去海邊度假,才有專門的海鮮市場。城市里不設置固定菜市場這樣一個地方,很多都是臨時集市,周末集市。
所以泰國7-11在品類配備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符合當地人的消費習慣和特性,符合泰國這個國家本身的特點和消費能力。
(每家門店都有自助沙冰或飲料柜臺)
走馬觀花的旅游式探店,探到更多的只是一種現象,文章中的分析也是一種現象的原因,但是泰國7-11這種現象背后卻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話題和值得研究的課題。7-11能在泰國便利店成為一枝獨秀,原因肯定遠不止本文分析的幾點,本文只能拋磚引玉。
(本文首發聯商網 關注零售家微信公眾號:lingshoujia2014 作者:胡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