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一些一線大超和上市公司的年度報表出來,各家整體的銷售不佳,利潤更是更是暴跌,行業內總是陰云籠罩,有些喘不過氣,小店我實在是受不了了不得出出來說一聲:一線大超和上市公司能代表整個超市行業嗎?就好比如今的大酒樓、大餐館整條大不如前了,你就說餐飲業不行了嗎?你有沒有問過早上擺攤賣稀飯包子、開著電三輪賣涼粉涼面的人家一個月收入多少?有幾套房子?
所以盡管從一線大超和上市公司的報表來看整體是下滑的趨勢,尤其是利潤,但是全國還有不計其數的便利店、便利超市、社區店、鄉鎮店,他們的數量和數據無法統計。小型超市連鎖的門店多數都是以個體注冊,合理的減少稅費,而個體的店鋪就更不說了。這其中個體店鋪和個體加盟店鋪的數量在最近幾年是急增的趨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成本低,如果沒有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轉讓費,現在拿貨要么有賬期、要么刷信用卡,頂多十幾萬的啟動資金使得大多數家庭都有開個小店的經濟能力,使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往小店擠,而加盟品牌和開店策劃則更是紅紅火火。
二、風險小,經濟景氣不景氣對小店的影響并不大,而且不完全是利空,同樣也有利好,最核心的是跟周邊人口數量變化有關系。因為小店是以快速消費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只要你人還在,日常的生活習慣是改變不了的。特別是對于有煙證的小店,如果不是經營水平太差,基本上風險無憂。可以這么說,只要你選擇一個不算差的位置做超市,幾乎是零風險,因為你做不走了,在58、趕集上發給轉讓貼,自然有人來登門拜訪。就拿我旁邊那家店來說,7年已經轉讓了四次,總之沒有一個老板是虧了錢的。
三、個體投資回報遠遠高于連鎖,同樣50-100平米的店鋪,在其他成本一致的情況下,連鎖需要4個人,每個人的工資績效加社保平均要3000元左右,四個人就是12000以上了,因此連鎖要盈利起碼要比個體多賣6萬。而一個個體小店只要能賣上10萬,那日子都是非常滋潤了。換句話說個體的兩口子即便是賺連鎖企業的工資錢都非常滿足了,這也是小店圈子中同樣是連鎖萎靡、個體發光的原因所在。更有一些典型案例,比如連鎖的小店長期虧損關店之后轉由員工來接手,馬上就變成盈利豐厚的店。因為請人和不請人是兩回事,單店與連鎖更是兩回事。
四、電商與小店,對于連鎖店來說電商是威脅,而對于個體店來說電商是最大的支持者,是電商與實體,線上與線下的完美結合。用一位個體店主的話來說自從在電商配送平臺進貨之后,光是飲料一項每年至少降低一萬元的進貨成本。過去沒到小店遠遠就看見十幾件的農夫怡寶之類高高堆起,不是賣得有多好,而是為了得到廠家的贈送政策。現在則越來越少見了,因為電商平臺一件的價格都比你業務員給的十送一、五送一便宜。所以現在同城的小店主們聊的是京東、淘寶、蘇寧、唯品會以及本地的幾個電商配送平臺出什么活動,搞什么特價,有哪些好貨……
所以從整體的情況來說,一線大超和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是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的,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體現民生消費的超市行業無疑是最為穩健的行業,狀況不佳的一線大超和連鎖企業應該更從自身來找問題的所在。
寄語創業者:
很多想創業的網友通常一上來就問我開個小店投入要多少、一月賺多少、什么時候收回成本等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但是我首先都是問各位朋友:您覺得自己是否適合做超市,做超市店主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做上了小店主意味著要以店為家、起早貪黑,沒有休息日節假日,戰嚴寒斗酷暑,既要下力當搬運,又要動腦當軍師,管理上千件商品的進貨、陳列、衛生、保質期等等,應對各種各樣的顧客需求,時不時會遇到棘手的突發事件……而且在經營管理中意見不一、互相制衡是非常尋常的事情,在連鎖那是公事無傷感情,而夫妻家庭店那就既是公事又是私事,磕磕絆絆是少不了的,一旦經營不理想的時候,家庭因此也容易出現問題。
便利店、便利超市的確是當下最適合創業的項目,但我個人建議沒有行業經驗的創業者,先體驗了解一下當店主的生活狀態是否適合自己,不要以為找個好的位置就穩坐泰山,更不要以為加了盟就是萬事大吉了。有一位店主花了20萬轉讓費選擇了加盟品牌提供的位置做加盟店,位置非常好,而且這個加盟品牌我也很推崇,但是開業當天他就聯系我想辦法幫他轉出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己根本就不是每天坐在店里守得住的人!
2016-06-14 09:19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6/4/30 8:5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