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向我“哭訴”了自己在銀行貸款的痛苦經歷。這個朋友目前在創業,由于一時急缺資金,去銀行貸款,沒想到竟然因為之前一次信用卡逾期還款而在信用記錄上出了問題,銀行死活不給他貸款。他憤恨的說,銀行態度太差了,現在都互聯網時代了,為什么銀行還是一幅衙門做派?
在日前舉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眾多互聯網大佬的演講精彩紛呈,觀點激蕩。但是,BAT們絲毫引不起我的興趣,反而一個名叫飛貸金融的公司的演講吸引了我。因為,這是一個承諾“你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實現5分鐘借款30萬”的公司,剛聽上去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銀行都辦不到的事情,飛貸能行?這事靠譜嗎?
在之后與飛貸金融董事長唐俠的溝通會,以及親自下載體驗后,我終于信了。飛貸,的確是移動互聯網+金融的一個絕佳范例,是無數被借款困擾的中小微企業和生意人的福音。具體而言,相比銀行等傳統信貸模式,飛貸給借款人帶來了三大顛覆式的體驗。
顛覆之一:不用走線下流程,用手機隨時隨地借款
在銀行貸款是一種什么體驗?我反正是深有體會,記得那是在買房的時候,需要趕到銀行上班的時候早點去,先是填寫繁瑣的申請表格,然后就是拿號排隊……那時候,我就想,什么時候能夠拿出手機,輕松一點就能借貸就好了。
飛貸終于能讓我的夢想成真了,因為飛貸發明了全球第一個真正的手機APP貸款。首先,這是一個全線上的貸款產品,整個貸款流程都實現了互聯網化。這相比傳統貸款模式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借款人終于不用去銀行線下營業廳排隊、填表格了。可別小看這個全線上,很多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標榜自己是互聯網模式,但實際上都是偽線上,只是通過線上來招攬顧客,而很多后續的工作都是通過線下完成。這種包著互聯網的外衣,但行著線下之實的公司其實沒有帶來多少體驗的變化。
還有,飛貸的模式不是互聯網,而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用手機APP實現借款,大家都知道手機最大的特點是隨時隨地上網操作。這意味著借款人在任何時候,只要掏出手機就能輕松的隨時隨地進行借款申請。將以往繁瑣的借款變成一個輕松的行為,這顛覆堪比電商之于實體店、O2O之于線下的變革。
顛覆之二:5分鐘拿到貸款額度,根結是解決了風控問題
如果你認為隨時隨地借款還不算是大顛覆,那么5分鐘就能拿到貸款額度呢?用飛貸的APP,只需要四個步驟, 5分鐘就能輕松拿到貸款額度,最高30萬!有了貸款額度,只要在這個額度范圍內,你想用多少錢就提多少錢,非常靈活。在還款上,可以隨時歸還,可以全部歸,也可以部分歸還,真正將主動權交給了借款人。
這個快是如何煉成的呢?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飛貸解決了風控問題。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體系依賴的是財務報表、擔保抵押、評級等硬信息,而飛貸則靠借款人的畫像,這里面包括借款人的個人品質、嗜好、家庭結構、穩定性、還款意愿等軟信息來做風險控制。在征信大數據的基礎上,飛貸還建立了名為“天網”的風控體系,結合“規則引擎”、“建模工具”和“評分分級”等技術,通過“貸款申請策略”、“額度優選策略”、“風險定價策略”,動態、立體的甄別出信譽良好的客戶,這是飛貸5分鐘就能給出貸款額度的秘訣所在。
有趣的是,飛貸還將“人臉識別”、“設備指紋”、“行為特征分析”等前沿技術用在風控中。這意味著你刷個臉就能輕松借到款,當然,如果你是個信用不佳的人,一刷臉,可能就會被攔截到系統之外了。
顛覆之三:遠離P2P,做傳統金融機構和借款人的高效連接者
好吧,說到互聯網金融,自然不能不提P2P。今年以來,各種P2P跑路的新聞不斷,以至于人們談P2P色變,甚至互聯網金融都有點受負面影響。飛貸,又一次顛覆了我的認知,因為他只做借款,不碰資金端,也就是說飛貸和P2P沒有半毛錢關系。
遠離P2P,和中國銀行、建行等多家銀行合作,而且只選擇和銀行、信托、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讓飛貸變得非常穩健和安全。有個誤區必須澄清一下,有的人認為P2P通過連接投資人和借款人所以能夠解決信貸問題。其實不然,小微企業之所以很難貸款,不是傳統金融機構缺資金,而是信貸產品體系和風控體系不匹配造成的供求結構失衡。所以將民間資金匯聚起來,企圖代替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的P2P,其實不比傳統金融機構高明,反而因為涉足極深,自身不規范反而引出一堆新問題。
說到這里,我覺得有必要客觀評價一下互聯網的角色。我一直認為,互聯網和傳統的關系是互補,而不是替代。就像要革銀行命的P2P并沒有好的結果,但是對于飛貸這樣用移動互聯網連接傳統金融機構和借款人的公司卻發展迅速(只用了2個月業務量就提升了30-40倍)。移動互聯網,能發揮的作用是讓溝通和連接的效率更高,只有和傳統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總而言之,飛貸,這款全球第一家手機APP貸款,創造了很多第一:第一個用手機隨時隨地借款,第一個實現5分鐘獲得貸款額度,第一個不碰P2P只做傳統金融機構資金和借款人的連接者……我要趕快去告訴我那位還在抱怨銀行貸款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