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一場初夏的小雨突然而至,絲毫不影響轉店的心情。這天北京的天空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彩虹,讓人欣喜不已。
去西單大悅城和漢光百貨就是在這細雨朦朧的傍晚。天氣不算太好,想當然地認為商場里此時也應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去漢光百貨時,雨下得正急,一到門口,就有服務人員遞上了傘套,傘套分為兩種,用于盛放長柄傘和折疊傘。
漢光百貨正在做“夏天采購節”的活動,店內采購節的POP隨處可見,上面標明了打折的力度。入口即達二樓,二樓是鞋品區。鞋區應是剛剛裝修完畢,除了靠墻的專柜區,中間區域的柱子都做了統一的設計與裝潢,品牌的LOGO鑲嵌在柱子上,這樣做弱化了品牌形象突出整體氛圍。柱子的處理在布局時需要額外處理,許多賣場把柱子分給品牌商做品牌形象宣傳,這樣一是節約了商場的裝飾費用,二是突出了品牌形象,但隨即帶來的問題是,品牌形象各異,各有各的主題色與主題設計,人看得眼花繚亂。此次漢光百貨提供了一種借鑒,把柱子還原成柱子,不再成為品牌的宣傳架。
不管是在鞋區,還是其他售賣區,商品品種豐富是最突出的特色。每個品牌都盡最大努力擺全了品種,許多在其他城市未見的款式,此時都擺上了漢光的貨架。商品豐富,顧客的選擇余地就大。
為了配合這次的夏天采購節活動,品牌的折扣大都分為了兩種。一種是新款的折扣,八折到九折不等,除了新款,其他款式都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折扣。這應是與品牌商協商后的結果,即不破壞新款的價格體系,也有足夠讓消費者心動的打折力度。
依次轉到五樓,最大的感受是顧客真多,每個樓層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如此密集的客流不知與漢光百貨的“夏天采購節”主題活動是否有關。天氣不好,客流稀少,這是規律,這個時段的漢光打破了這個規律。
漢光百貨的品牌大多是時尚品牌,顧客以年輕客群為主,在里面閑逛,青春氣息撲面而來。而80后90后又是互聯網消費的主流,他們熱衷于網上購物,現在種種跡象表現,他們正在拋棄實體店。但在漢光,卻見到了年輕人簇擁的景象,看來只要打動消費者的心扉,消費者就會不請自來。
此時的陰雨沒有影響漢光的客流,其他商場又是怎樣呢?
出了漢光就信步去了西單的大悅城。西單大悅城位于傳統商業區,相對于漢光的小巧,大悅城確實如名字一樣,處處體現無如倫比的“大”。光是地下就有四層,讓人驚嘆不已。商場有最長的直梯,看上去如龐然大物矗立在那里,坐了與直梯間隔不遠的剪刀梯,遠遠的看著與它擦肩而過。商場從地下到地上共有14層,要逛這樣一家大體量的門店確實需要時間和體力。
在地下中廳,大悅城獨辟蹊徑地做了一個休閑區,樹與花環繞,燈光幽暗,周邊是休閑凳,美景之下,許多顧客自拍留下倩影。現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發布人,把這樣的美景分享出去,作為背景的大悅城自然提高了曝光率。
餐飲區又一次驗證了“有餐飲必火”。晚上8點多種,客流一直持續在高峰狀態,等座的人依然絡繹不絕。這里的餐飲小館都各個設計精巧,裝修設計不失品味,菜品也不拘一格,匯集了大江南北的菜式。每家餐館幾乎都具有極強的吸客能力,餐館的平均實力可見一斑。翻看了兩家餐館的菜單,菜式花樣繁多,價格卻親民,這應是餐飲火爆的原因之一吧。
大悅城處處體現了巧思,名字本身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說“大悅城”來自于《論語.子路》篇“近者悅,遠者來”一句,意味著創造喜悅與快樂。各樓層起名同樣具有新意。在傳統百貨業,區分各樓層的名字時是以經營的品類命名,如經營男裝的地方大多叫男裝區或紳士區,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讓消費者習以為常。而大悅城各樓層的命名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地下一層起名為“炫目”,品類集合了化妝品、美容美發等,打破了傳統的品類劃分集合,把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品類捏合在一起,組合在同一主題下,體現了商家獨具一格的經營理念。4樓起名為“沖撞”,主營時尚男女裝、飾品等,獨特的名字體現了活力與融合,讓人過目難忘。
同漢光百貨一樣,在周一有雨的傍晚,大悅城客流依舊人流如織,尤其是餐飲區熱鬧非凡。不管是在漢光百貨,還是大悅城,看不到實體店蕭條的影子,也找不到實體店要消亡的蛛絲馬跡。這可能與兩家門店經營的定位有關,兩家門店的客流主體是年輕人,他們在購物,也在娛樂。客流年輕,預示著未來的強勁與美好。
看完大悅城與漢光百貨,深深感到實體店不是沒有未來,是沒有找到吸引顧客的焦點。顧客的需求增多,或潛在需求有待挖掘,如果找到與顧客相投的契合點,那么就會重新贏得顧客。
PS:這次浮光掠影看北京零售的系列就結束了,遺憾的是全程沒有拍照,只寄希望于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