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管理咨詢公司 Bain & Company(貝恩咨詢)在 1月 20日新發布的《201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中指出,201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自 2000年以來首現負增長。
據工商總局檢測,阿里每天的高額銷售是在正品率僅有37.25%的環境中實現的。
“Gucci正品墨鏡,明星同款”、“Prada貝殼包,多色可選”……不少人發現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常被代購刷屏。但是據業內人士透露,朋友圈所謂代購多為高仿,“一線品牌”很多來自沿海小廠。
去上虞皮革城轉了一圈,發現一樓全部被賣假包的店占領,基本上家家都是Prada、LV、Gucci的仿版,仿得好壞不一,價位也是不一,但是整個賣場明目張膽地賣假貨,顧客也是絡繹不絕,欣喜而歸。類似的還有桐鄉皮革城。
大到最大的電商集團阿里巴巴,小到個人微信代購,從線上到線下,假貨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現在的LV成了爛大街的包,據專業的研究機構調查奢侈品假貨的市場可見度是真品的6倍以上,即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奢侈品牌,大部分是假貨。
奢侈品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這和中國反腐力度加大,境外奢侈品消費增多不無關系,但是卻和中國的假貨奢侈品市場的繁榮也不無關系。雖然大部分買假貨的消費者根本不是奢侈品本身的潛在目標客群,但是假貨的橫行卻嚴重地損害了奢侈品本身的品牌價值,甚至說得嚴重一點,可以說是踐踏了奢侈品的尊嚴。因為假貨,一款極具設計內涵和品牌價值的奢侈品,硬生生地成為了爛大街的單品,這讓真正的奢侈品消費者大大降低了自己對于這款產品的預期。
對于奢侈品,我一直抱有敬畏之心,一來是因為大部分奢侈品品牌都是百年品牌,歷經歲月的沉淀洗禮,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文化和價值,他們對于工藝和細節的追求,對于藝術和設計的追求,門店櫥窗呈現的故事都賦予一款產品以深度和文化,可謂是以匠人的心做產品的最高典范。二來是因為奢侈品真正的消費人群應該是那些有品味,懂文化,懂欣賞,有能力,懂珍惜,有一定閱歷和社會地位的高收入人群。奢侈品的主人和奢侈品之間應該是互相襯托的關系,因為人的閱歷經歷讓奢侈品更加有價值;因為奢侈品對細節的追求,歷史的沉淀,讓擁有者更加有品味。交相輝映,才是人物合一的完美呈現。所以,對于一款奢侈品的包,成本可能不到一千元,售價卻是幾萬元,本就是十分合理的事情。對于奢侈品來說,售賣的是品牌文化,尊貴的服務體驗,品牌故事,以及奢侈品本身賦予消費者的價值。如果對于奢侈品,用性價比去衡量它們,用成本去衡量它們的價值,才是真正的不合理。
現如今在中國的情況則是,因為抄襲成本極低,以及沒有任何風險,造假售假渠道完善,一款上萬的包包,不用一千元則可以買到一個仿真度極高的高仿版本。而往往購買這些假貨產品的人,都是無能力購買真品的人,往往這類人虛榮心較強,能力一般,在真正的奢侈品購買人群眼里,“奢侈品”到了這群人手上,間接地就讓奢侈品掉價了。因為人本身的閱歷無法駕馭奢侈品,他們大部分不懂得奢侈品的文化,對于用極低的價格買的商品往往隨意踐踏,都在無形中損害品牌形象,再加上仿真的東西好壞不一,仿得差得往往拉鏈粗糙,縫制不整齊,而奢侈品元素被泛濫地使用,這些都是讓奢侈品掉價的因素。
現在中國奢侈品假貨市場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許多國際品牌管理者目前的普遍心態是重視中國消費者,但是不重視中國市場。假貨是許多奢侈品品牌放棄中國市場的主因之一。
奢侈品本來就不應該是人人唾手可得的商品,因為來之不易才更加珍惜,因為懂得珍惜,奢侈品才能越發地光彩熠熠。但是因為假貨,如今中國的奢侈品卻成為了爛大街的商品,當奢侈品被踐踏了內在的價值,它們就迅速地貶值。
(本文首發聯商網,作者:胡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