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書閣在上海的第三家店,終于落戶市中心,選址在黃金地段的芮歐百貨,面積不大,網上搜索了一下,1000平米,不去管它,這不是重點。
之前兩家店由于遠離市中心,我也一直難以找到機會光顧,而這家芮歐店在開業之前,一大波公關文紛至沓來,并冠以“最美書店”稱號,也讓我更加趨之若鶩。
然而開業后陸續去過幾次,有獨自前往,也有和朋友相伴,寫過短評,也參考過眾多零售業朋友的朋友圈言論,結論是,鐘書閣有其獨有的氣質,但請別冠以“最美書店”的稱號。
也許之前兩家店的報道在受到廣泛關注時,其別具一格的設計也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我們本有理由期望芮歐店能玩出更高逼格的花樣,要知道,芮歐百貨即使零售人氣不太高,但店內品牌的設計裝修到美陳都是業界標桿。
Part.1
從周圍朋友的反饋來看,提到最多的詞也許就是“密集恐懼癥”,當然是有調侃之意,但從一定意義上也反映出鐘書閣芮歐店在設計層面上的最大亮點所在。入口第一個區域,通過一萬多根圓柱裝飾的墻面,打造出不規則內嵌式的陳列方式,我個人倒覺得這和密集恐懼癥沒有太大關系,畢竟規則排列的圓柱從整體視覺上看偏向于扁平。本以為地上的斑馬線是設計師替顧客規劃好的動線,實則并非絕對根據走向上來進行設計,而是希望打造出置身于城市生活、書本與街道融為一體的感受,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
入口空間
當然這些只是從設計層面的解讀,對于道具控而言,我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該區域的展臺做得粗放了些,可能是因為剛開業,除了墻面的主推書籍本身逃不過注意力外,桌面的陳列也相對簡單。
入口空間
鏡面也許是鐘書閣用得最多的設計元素,而很多網絡上美輪美奐的照片,都是通過鏡面的效果達成,也能體現設計師的“小心機”。芮歐店同樣沿用這一關鍵元素,整家店的天花基本都用鏡面裝飾,你說拉伸了空間感也好,打造出盜夢空間般的城市錯覺也罷,這些只是不同的形容方式而已,而鏡面就是鐘書閣特色的一大詮釋語言。
入口空間
Part.2
如果說進門大廳的設計張揚、炫技,在視覺上能沖擊到你的話,那內區不論從燈光布置還是整體色調則低調內斂了許多。整體以木紋色為基調,通過長椅和路燈這樣的公園元素,與斑馬線呼應,打造出城市書海的空間感,玻璃天花也依舊得以沿用。
內區長廊
玻璃天花以及路燈風格的吊燈
以木紋色為主基調,整體更深沉內斂
也許是為了營造出強烈的反差感,走過某個轉角,可能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全白的空間。我此前有推薦過一個設計師買手店,由于是以男性產品為主,因此在整家店鋪都是暗色的基調中,也有一個全白的角落,專門用來陳列極少部分的女性產品。視覺上的反差和產品上的矛盾性讓這樣的設計顯得高明。姑且我們也用同樣的理論來闡述鐘書閣的呈現方式吧,但從書籍上來看,并未感受到這個白色空間有何與眾不同。
全白的區域形成強烈反差
除了L形主動線外,書店還會以“館”的形式劃分幾個獨立區域,同時再進行書本類目上的二層細分,上圖中那個純白區域就是其中的“藝術生活館”,可能是這個主題與白色更配吧。
不同的館
相對而言內區的道具造型更為生動
書本的陳列方式也稍豐富
Part.3
很早以前在陜西南路季風書苑看到咖啡吧和文創產品時感覺很有格調,如今咖啡吧幾乎已經成為了書店的標配,鐘書閣同樣不落下。與書店本身濃郁的中式風格不同,其咖啡休息區卻彰顯西式風味,一度讓我感覺,這才是芮歐的鐘書閣應該有的樣子。
長廊形式的咖啡吧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也許會被鐘書閣的主門面吸引(由于個人實在不大喜歡,因此沒有拍攝特寫),容易忽略了書店在商場直達電梯處也有個入口,個人感覺更為隱秘精致,而該入口連通的就是咖啡休息區域。
鐘書閣的“側門”
進門后位于咖啡休息區的中部
Part.4
大致介紹完了鐘書閣芮歐店的觀感,再從我個人行業角度進行一些總結。
首先,從絕大部分評論來看,“最美書店”言過其實了,也印證了我的觀感,不說西西弗書店、言幾又,即使是一旁嘉里中心的現代書店,也不落下風。
書店的美,除了由設計師通過店鋪設計營造外,書本身的“美”絕對是天然的軟裝,利用到位,才是一家店“美”的全部,否則也只是半成品。
而即使單論設計,也是各人理解不同,鐘書閣的“美”,并不一定合絕大多數人的口味,尤其是已被“性冷淡”風“毒害”的現代都市人。
這些是主觀的,并不重要,品質才是客觀的,文中我基本只是介紹觀感,但對于這家店的品質我幾乎只字未提,這里也一筆帶過,就是不盡如人意。
廉價的材質,粗糙的做工,我穿著運動鞋,走在地膠上發出的難聽響聲,只能讓我一心想著盡快結束這次探訪。
鐘書閣是體驗消費時代的典型代表,充滿西式氣息的芮歐將其引入,也是不同風格碰撞,擦出的火花是否燦爛,需要時間檢驗。
2016年10月13日—14日,聯商網將以“營銷革命——共享 共生 共創”為主題在上海舉辦2016聯商風云會,分營銷+體驗、營銷+流量、營銷+技術三個專場,尋找營銷與商業的最佳結合點,一起討論與激蕩。點擊“閱讀原文”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