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餐飲體驗業態已成為實體百貨店吸引人氣、轉型升級的必要措施。在商業環境急劇下滑的背景下,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受到以“體驗休閑”著稱的大型購物中心的正面沖擊,有點被顧客所“冷落”。所以實體店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騰出經營面積大舉引進餐飲體驗業態已成為一種趨勢,旨在提高人氣,從而為零售品牌提高銷售水平提供可能。
此轉型進程已有三年多了,回顧走這條轉型之路的實體百貨店,成功者廖廖。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從實踐經驗中發現其不成功的最關鍵的原因是人氣轉化率低,從而導致整體零售銷售沒有增長,而引進餐飲體驗業態,實體店除了需要投入較大資金進行設備改造外,在這些業態的租金水平往往也只有零售利潤水平的一半,乃至只有三分之一。
這樣的“人氣高、租金低、投入大、轉化低”的情況比比皆是,而且這些餐飲業態的租期往往均在5年以上,若經營不善,將對實體店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實體店若轉型不成功,仍然保持原來的銷售下滑趨勢,對引進的餐飲業態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所以實體店在引進這些業態時,要警剔一味追求高人氣,而是要將這類業態與現有零售品牌的規劃相結合,首要是考慮餐飲品牌的定位及目標消費群與實體店的目標消費群的重疊率要多高,然后在實體店整體商場布局和品類布局的基礎上,將這類業態作為輔助業態給予考慮,但需將此業態的比例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一般百貨店中餐飲的比例在10-20%左右,若比例再高的話,那百貨店的形態也就趨向于百貨購物中心化,這是十分危險的。
實體店真正的盈利點仍然在于零售本身,經營者千萬要警剔“本末倒置”。別被輿論上宣傳“實體店不行了”的言語所蒙蔽。所以筆者建議實體店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若引進餐飲業態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明確轉型方向,嚴控餐飲業態比例,確保零售、餐飲、娛樂等各業態的合理比例。實體店若是升級業態的,未來的方向仍然是百貨店形態的,則餐飲的引進重點是解決一些邊角料,客流量相關較少的區域,切記不能將主要區域轉為餐飲,在比例上不超過15%為好。
2、實體店的經營重心要堅持,不能偏移,還是要以提供商品和服務為核心。而不能由于業績下滑而“病急亂投醫”,謹防招商人員的重心偏離,不能沉下心要做品牌零售。實體店仍要堅持零售的服務本質,為顧客提供其所需的商品和服務。
3、財務核算十分關鍵,要注重投入產出比。特別對于有人氣、但租金低下的餐飲,營銷人員更要注重其人氣的零售轉化率,通過零售業績的增長所帶來的利潤來彌補這些租金,否則就會出現持續虧損狀態。
獨立撰稿人:jeffer
2016/9/4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