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普及階段,用戶更關注硬件配置和性價比,互聯網手機品牌憑借價格戰優勢快速攫取市場份額。在各自差異化營銷的過程中,國產手機格局也在進行著突變。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中國市場上OPPO、vivo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經超越華為,分列手機出貨量冠亞軍。
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OPPO中國市場份額為16.6%,高居榜首,而去年同期為9.9%。vivo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6.2%,去年同期為8.8%。而華為中國市場份額則從去年的15.6下滑至15%。
面對此次數據的出現,很多藍綠大軍的粉絲展開了一輪對于華為手機的攻勢,其實國內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這4、5年內發展的速度是出乎意料的,伴隨配置快速提升,摩爾定律在智能手機上減弱,硬件升級對實際體驗差距縮小,手機企業開始在手機材質、設計、快充等技術上尋求差異化突破。
然而在這場差異化突破戰中,手機廠商之間的差異化營銷戰略誘導用戶差異化選擇,所以出現格局的不穩定也是情理之中的,而華為作為國產手機中的佼佼者,面對此次藍綠大軍的逆襲,或許對于華為自身并不是一件壞事。
勇于試錯,利于長遠
華為手機在誕生以來,一直穩扎穩打,在強大的技術支撐背后,華為手機的性價比得到了顯著提升,隨著移動互聯網趨勢的高速前進,華為手機憑借自身的優勢一路高歌猛進,一度摘得國產手機的桂冠,
但在消費升級變革之后,華為原先制定的一系列策略沒有及時跟進,導致銷量出現短暫的下滑趨勢,很多人認為華為已經不行了,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小編認為面對藍綠大軍的趕超,其實對于華為自身而言,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國產手機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就目前的市場格局而言,三星、蘋果的壓力雖然在不斷增大,可領先的優勢仍在。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蘋果不能被超越,由于要考慮到全球范圍內的用戶需求,近年來在創新的腳步上蘋果的確已經有放慢的跡象,在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運用上也不太敢于“試錯”,而這恰恰是國產手機廠商的機會。
而面對此次的銷量下滑,對于華為本身而言,正是自身在不斷的優化產品、調整策略中出現的經驗沉淀,面對消費者的升級變革,手機廠商之間也在及時的做著變更適應,讓自己的產品以更好的姿態出現在消費者視野中,而藍綠大軍的逆襲,從另一個層面而言只能說是OPPO/VIVO在某個階段中,產品的某些性能符合了消費者升級需求,這種短暫的契合讓藍綠大軍在漆黑的夜晚出現了短暫的光明。
而華為產品銷量的一路飆升,難免讓華為出現自滿自足的心理,而這次的銷量下滑,我想給華為自身也上了一節升級課,在這種短暫銷量下滑背后,華為自身可以認識到產品在研發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而在這種不斷試錯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華為自身所沉淀下來的產品經驗,遠遠要比那個短暫的虛名重要的多,而當產品經驗的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勢必會達到質的飛躍,從這方面來看的話,華為的不斷試錯,更像是一種利于長遠的做法。
調整策略,助推營銷
眾所周知,藍綠大軍一直在線下渠道有著很好的積淀,而此次的成功逆襲也是與藍綠大軍自身強大的線下渠道分不開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分析師表示,“OPPO與vivo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自己密如蛛網的傳統線下渠道,門店中售出的機器占到兩個品牌總銷量的四分之三。至于華為,則可能會憑借即將發布的新旗艦Mate 9重新收復失地。”
隨著一些國際的大牌退出市場,OPPO/VIVO憑借強大的渠道能力,在三線城市、四線城市、廣大農村地區都獲得了很好的市場環境,但是手機市場在不斷的洗牌,雖說目前而言,OPPO和vivo取得了比較好的名次,但是能堅持多長時間,誰都無法預料。
而對于華為而言,也是如此,隨著消費的升級變革,手機市場的也在做著相應的調整,而手機廠商只要不斷的調整自我的營銷策略,才能實現銷量的持續增長,但是,一個事實是,目前,智能手機市場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留給后進入者的機會并不多。
從目前手機市場的發展態勢來看,對于一些沒有原創科技的手機廠商而言,想要和對手拉開距離,單靠產品是遠遠不夠的,只能在自我渠道上開始探索。通俗點講,也就是在手機長得越來越一樣的情況下,那就看誰的消費者接收面多了,消費者接收的多,你就容易把東西賣出去。
科技引領,成就自我
數據顯示,我國市場上活躍的智能手機品牌數量今年上半年大幅縮減,大量曾經熱鬧的中小品牌進入了冬眠期,或者已經消亡,比如,以講“情懷”的錘子手機為例,正在垂死掙扎。
手機市場格局的不斷演變,讓很多企業也意識到,一個企業想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在技術,產品,渠道等綜合方面都非常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想要源源不斷地拓展新增用戶群體,除了拓展渠道以外,更需要有技術創新的支撐,尤其對于國產手機廠商而言,在規模優勢已經盡顯的情況下,挑戰蘋果、三星的征途已經開始進入“攻堅期”,真正有勇氣、有創意的技術創新才是未來能否成功實現超越的關鍵。
不過值得驕傲的是,曾經中國企業的科研實力等同于“山寨”的能力,而近幾年中國企業的形象卻發生了扭轉。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創新而不是山寨正在成為市場競爭力的一部分。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596億元人民幣(92億美元,約占收入的15.1%)。而以創新聞名的蘋果公司,2015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不過81億美元(約占收入的3.5%)。
就拿蘋果的新一代產品來說,主推的雙鏡頭也是飽受詬病,而蘋果業績的下滑和它的“江郎才盡”不無關系,相比很多國產手機的高性價比,蘋果手機無論從性能還是外觀而言,都失去了很多競爭優勢。挑剔的消費者始終是只選對的,不選貴的,過硬的產品質量永遠是最好的背書。
而在這一點上,華為作為國產手機的創新代表,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都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從手機通信能力到如今的手機芯片,華為可以說是握住了手機本身的命門,在這種強大的技術創新背后,使得華為的手機在自我優化上獲得了主動權,基于這種自我調控,華為手機可以在價格和性能方面擺脫第三方的支配,從而以更好的性價比呈現給用戶,而性價比的優越感讓華為手機可以積累很好的用戶口碑,這種口口相傳的口碑營銷,是用產品創新打造出來的堅實的營銷壁壘,基于這種營銷壁壘,華為手機所衍生出來的企業文化也會得到傳承!
市場是殘酷的,尤其像智能手機市場這樣充分競爭、自由競爭的行業,幾乎沒有常勝將軍。消費者似乎并不會對品牌過度留戀,而品牌只有緊跟消費潮流才能力保自己不被大眾遺棄。
- 該帖于 2016/10/28 14:1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