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子吧,在國內我們看到的大多是這樣的,
似乎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場景:奢侈品必拿底層街鋪。實際項目談判中,也是如此,你找個大牌,給不了人家一樓門面的話,人家肯定心想“what?逗我玩?”
這固然有好幾個原因,比如:
對租戶而言:形象好啊,有展示功能�!袄献踊舜髢r錢開個店,還沒人看得見算啥名堂?”
對業主而言:只有附加值最高最賺錢的牌子才能充分體現一樓街鋪的商業價值。不給奢侈品給誰呢?
但是honestly,弊端也顯而易見。小編每天走過路過,想說,
街上真的沒人啊……
平時這些店門前,真的是這樣的:
偶爾會這樣:
是因為這樣了:
有沒有人質疑過,一樓街鋪放奢侈品真的好嗎?
想到香港,或許可以作為參照。
香港也有奢侈品街鋪,比如尖沙咀廣東道:
中環:
但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香港有好幾個優秀的項目,奢侈品是上樓的,比如PP(太古廣場)的埃洛威和小香香:
香港IFC、又一城之類其實都是這樣。
WHY?!
小編自己的總結是這樣的,
上街鋪的都是典型高街,highstreet。本身就是人流量很大的地方。不指望一樓街鋪帶人氣。反而是利用人氣去變現。
而PP的外面是這樣的:
IFC是這樣的:
什么特點?沒人流。在這種基礎上,一樓起到的作用應該是吸引人流、為基礎消費提供便利性,同時也通過大人流提升對商戶的租金溢價。因而我們在IFC一樓可以找到很多偏好大人流的商戶,比如蘋果啦,比如奇華餅家……
而奢侈品呢?奢侈品偏好大人流嘛?才不呢!其實luxury本身就需要exlusive的感覺,孤立感因而產生高級感。
但大陸商場一樓普遍想給奢侈品,大牌子普遍想拿一樓,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別說LV了,現在很多不是最top的項目,談哈根達斯、GODIVA,人家開口也跟你要一樓位置。),原因我們拍腦袋想到以下幾點:
市場供給需求,國內市場物業供給太大,奢侈品品牌擁有逆天的議價能力,基本上都是業主跪舔,給一樓最好的位置,免租甚至給裝補,很多時候開出品牌方無法拒絕的條件。從BD的角度,這樣的方案往上報,開店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同時完成了開店指標;
香港市場這幾個mall都運營了蠻多年,經常很多輪的調整,shopper的客群定位已經非常清晰,新進來的品牌也清楚知道他們開在高樓層同樣也可以做到生意,而且也有exclusive的氛圍。另外還有一個是臺北101,大牌很多也在高樓層。
另外一個原因是業主方運營的考慮。國內的業主方對于如何將客戶往高樓層去引導、營造高樓層整體的高逼格的能力,非常的欠缺。設想LV開到上海IFC的3-4樓,但是上面整體都是fnb,其實跟LV并不搭。
我覺得在這個市場中的甲方與乙方都有著這種屬于形而上學的錯誤,“樓層越低越好啦”,“一樓品牌越大越好啦”。Come on!這是不是把行業想得太簡單了?行業的真諦永遠應是基于市場與消費者,再做出商業選擇。
當市場漸漸轉冷,除了類似像恒隆這樣完全focus高端市場的項目,大家都已經在尋求接地氣、吸人流、提升轉化率。這種時候,一樓租給門可羅雀的大牌還明智嗎?期待市場的成熟和變化的到來。
(來源:地產與遠方 Casan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