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中國的傳統行業,有兩大行業的競爭是傳統企業始料未及的。一個是銀行,各大銀行競爭來競爭去發現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聯網金融平臺;另一個則是電信行業,三大運營商的話費戰斗來斗去最后發現被微信捷足先登了。
不過,今天三大運營商的收入正在開始發生巨大變化,過去以語音、短信收入為主的傳統模式正在悄然改變。據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移動流量數據收入占電信業收入的比例由2015年年底的28%快速提升至34%,首次超越移動語音成為電信業中占比最大的業務,行業全面步入以流量為主導的發展階段,三大運營商的戰爭重心也開始從話費戰全面轉向流量戰。不過與話費戰不同的是,在新一輪的流量大戰中三大運營商卻紛紛選擇了與互聯網平臺合作。
聯通雙箭齊發:企業、個人用戶市場雙雙展開攻勢
相比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而言,中國聯通在流量戰中是相對落后的,不過這也逼迫著中國聯通在這場流量戰中展開了更猛的攻勢,并在個人消費端和企業端紛紛發起了攻堅戰。
一、企業端:與藍信合作率先打響第一槍
今年4月份,中國聯通與國內移動辦公平臺藍信聯合推出了“藍信沃卡”,相比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來說,中國聯通已經借助藍信沃卡率先打響了企業客戶流量的第一槍�!八{信沃卡”是僅面向集團客戶銷售的專屬 4G 產品,20元套餐含150分鐘本地撥打長市合一分鐘數,200MB省內流量,6GB省內定向流量。此外,“藍信沃卡”企業內聯通4G用戶還可享受1元本地1000分鐘 /2元本地1500分鐘/4元本地2000分鐘的企業內通話。而聯通選擇藍信殺入企業流量市場,則能夠幫助他們建立以下幾大方面的優勢。
其一,這些年來企業對移動辦公的需求日漸旺盛,員工都不愿意使用自己的手機流量來辦公,這就要求企業客戶對手機流量的需求也日漸攀升,尤其是在處理一些工作文檔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手機流量。聯通借助藍信推出藍信沃卡,也順便打通了此前藍信已經積累的大量移動辦公用戶,包括上交所、新華社、國電、華電等諸多大型國有企業。
其二,對于企業來說,流量固然很重要,但是安全更重要。聯通之所以選擇與藍信達成企業方面的戰略合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藍信的安全優勢。藍信作為目前國內唯一通過國家等保三級認證的移動辦公平臺,其安全已經得到了諸多大中型企業乃至整個業界的認可,尤其是藍信的專屬部署解決方案,可以在企業的內網內獨立部署,讓企業核心業務與其他非核心業務隔離,充分保證數據安全。
其三,聯通殺入企業市場借助藍信這把利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藍信在企業服務的專業性了。藍信沃卡在為企業節省大量流量成本的同時,也將會借助藍信移動辦公平臺為企業提供更專業的企業級服務,從而幫助企業提升辦公效率。
二、個人消費端:與阿里、騰訊雙雙聯合
在針對個人流量消費市場,中國聯通此前已經與微信合作推出了微信沃卡,受到眾多用戶的廣泛歡迎,但是由于微信并不能涵蓋用戶的所有手機上網流量。今年10月底,中國聯通又聯合了整個騰訊集團推出了“騰訊大王卡”,每個月僅需19元,手機中的騰訊系APP包括微信、手機QQ、騰訊視頻等全部免流量,這引起了不少手機用戶的重視。
而到了11月底,中國聯通又與支付寶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打通用戶體系并聯合推出手機號碼品牌“螞蟻寶卡”,并推出了月費36元的大寶卡和月費6元的小寶卡,其中大寶卡含2GB國內流量和100分鐘國內語音,套餐外全國流量為10元/GB,是目前市面上價格最低的流量套餐。
借助阿里、騰訊兩大巨頭,聯通首先便獲得了他們龐大的移動用戶群體,這些消費群體有些是中國移動用戶,還有些是中國電信用戶。騰訊依托于微信、手機QQ等超級入口幾乎覆蓋了國內超過95%的移動用戶群體,阿里依托于支付寶、手機淘寶、UC等入口也覆蓋了更多具備移動消費能力的用戶。
其次,聯通流量卡通過借助騰訊的微信、手機QQ以及阿里的支付寶,能夠獲得更好的營銷渠道,他們將成為聯通流量卡的營銷利器。尤其是通過借助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巨頭的用戶數據,能夠實現更為精準的大數據營銷,將大幅有利于聯通拓展自己的市場份額。
中國電信搶占先機,個人消費市場暫時取得領先
三大運營商,中國電信是最先在流量戰中發力較猛的,這也讓他們在個人用戶流量戰中取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早在2011年,中國電信就已經開始努力從話務量經營逐漸轉向流量經營;而到了2014年,中國電信又專門成立電信綜合平臺大力推進流量經營;今年的8月份,中國電信開始轉型升級3.0新戰略,全面聚焦“流量+新生態”。
與聯通牽手互聯網巨頭的深度戰略合作不同,中國電信則是通過綜合平臺全面開放合作。此前,中國電信已經與眾多的互聯網平臺開始嘗試流量合作。比如在2013年,UC瀏覽器、高德地圖、網易等互聯網平臺就紛紛與中國電信達成了合作,曾在移動互聯網掀起一股流量贈送風暴;在2014年的世界杯期間,中國電信手機用戶通過搜狐視頻觀看世界杯,就可以享受全程免流量服務。
而通過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探索,中國電信也接連推出了流量存儲、買賣、轉贈的“流量寶”,免費流量公眾平臺的“流量來了”,以及可進行便宜實惠的定向流量分發平臺“流量控”等等,為他們贏得了一定的口碑和用戶。由于布局時間較早,他們在這場流量戰中已經集聚了一定的優勢。
但是眼下還不能說中國電信就能成為這場流量大戰的贏家,畢竟就整體手機用戶來說,中國移動的優勢是最為明顯的,而中國電信卻是最弱的。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也在開始加強流量方面的布局,尤其是中國聯通,今年以來動作頻頻,攻勢非常猛。
此外,中國電信在企業流量市場還沒有較大的動作,中國聯通借助藍信已經領先一步,在未來的移動辦公時代,企業流量將會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電信還需要加強在這方面的布局。
中國移動動靜雖小,但實力卻最雄厚
盡管不像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流量戰中發力迅猛,但是從2010年開始,中國移動就開始了努力實現從語音經營為主到流量經營為主的轉變,到2013年底更是全面轉向了4G流量經營。而在三大運營商當中,中國移動的綜合實力毫無疑問也是最為雄厚的。
一方面,中國移動4G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5億,遠遠超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這為中國移動在流量戰中打下了堅實基礎。對于中國移動來說,他們當前只需要把5億的手機用戶轉化成為他們忠實的移動流量用戶,他們就能夠在這場大戰中取得不錯的成就。
另一方面,中國移動目前總的流量收入在三大運營商當中也是最高的,而在4G手機流量的基礎網絡建設當中,目前中國移動相比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而言,其網絡覆蓋密度、廣度也都更深更廣。
此外,中國移動也在逐步加強與互聯網公司的流量合作。去年開始,中國移動就曾與360、新浪微博等互聯網平臺達成全網流量統付合作。根據與奇虎公司的協議內容,中國移動將免除移動客戶訪問360手機助手相關板塊、下載專區內APP所產生的所有流量費用。根據與新浪微博的框架協議,中國移動將針對其多項業務推出免流量產品。
而盡管微信對中國移動的語音和短信業務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沖擊,中國移動還是與微信展開了一些合作,此前中國移動廣大公司就曾與騰訊合作推出了微信流量紅包活動。
流量戰時代,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從對抗走向合作正在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事實上,不僅僅只是微信對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業務造成了巨大沖擊。此前,微信電話本、有信電話等眾多網絡電話平臺都對運營商的業務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在今天,無線wifi流量很明顯難以覆蓋每一個角落,手機流量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用戶對電信運營商的最大需求。
對于三大電信運營商來說,既然短信、電話業務的收入正在逐漸下降,流量收入卻在不斷攀升,那么他們也就完全沒有必要再繼續和互聯網公司彼此針鋒相對。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推出更優惠的流量卡能夠幫助他們獲取更多的忠實手機用戶;而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說,與互聯網公司達成合作,則能夠幫助他們拓展更多的渠道和移動網絡用戶,提升流量收入。
隨著流量在三大運營商收入比例的不斷攀升,三大運營商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尤其是目前在流量戰稍顯落后的聯通更是緊迫尋求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從去年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總營收來看,在2015年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共賺1320億元,中國移動占據總利潤的82%并以1085億元位居第一。但從同比增長速度來看,中國電信增幅近10%,而聯通和移動都有所下滑,這對于中國聯通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也不難想象今年的中國聯通攻勢為何如此之迅猛,借助互聯網平臺跑馬圈地獲取更多的收入和市場份額就成為了中國聯通的重要選擇。
而從聯通在流量戰的整體布局來看,在個人消費市場,目前聯通流量卡的市場份額并不高,依托于阿里、騰訊兩大巨頭能夠給自身帶來一些優勢,但是面對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競爭,中國聯通能否殺出一條血路還不好說;在企業客戶的消費市場,中國聯通借助藍信沃卡在企業用戶市場打響第一槍,伴隨著移動辦公的趨勢,這也將成為中國聯通在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流量戰制勝的關鍵所在。
但是面對中國聯通的連番猛攻,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絕不會坐視不理,他們也必然會加強在流量方面與互聯網平臺之間的合作。在新的流量戰時代,三大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平臺之間的合作將會越來越頻繁,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從對立走向合作也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作者: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