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伴年底促銷,為何“黃牛”紛至沓來?一些“黃牛”自述,這背后有一套“經濟學”:通過“壓單”“拼單”等方式,他們會計算如何最大程度獲取返券利潤。
“黃牛”有多條賺錢門道
“比如說你買一件1000元的商品,你只需給我550元左右現金。到時候我付1000元買這件商品,拿到600元的券就歸我。我再以8折價格把這券賣出去,一單賺30元左右。”盡管返券要到12月31日才開始使用,但不少“黃牛”會提前一周甚至更早來這里預約消費者的返券“額度”,這被他們稱為“壓單”。
不過,“黃牛”的折扣并不固定,門道也不止這一點。市民孫先生曾購買過一雙標價3999的皮鞋,按規定能拿到2100元的券,如果按“行情價”8折賣給“黃牛”,實際花銷2319元,但孫先生找“黃牛”代為付款,一口價給了2400元現金,免去排隊之苦。“黃牛”不僅賺了返券差價,再隨便從找自己“壓單”的商品中挑一件低價貨,就能再拿一張300元的返券——這樣的方式被稱為“拼單”,是“黃牛”賺取差價的另一種方式。過去的促銷中,常常可以看見“黃牛”一邊跑著找其他“黃牛”交換信息,一邊按著計算器算“最優化的組合”。
八佰伴打折促銷之所以這么火,一大原因在于黃金、手機等“硬貨”參與活動。過去,一些“黃牛”會在黃金預約券領取處通宵排隊,轉手一張至少300元。去年這些熱門商品開通線上預訂通道,需要預約券購買。一些“黃牛”還對此頗感惋惜:“每個人限購一次。”他們比普通顧客更熟悉預定時間點,“多刷兩次就搶到了”,轉手出去也能小賺一筆。黃金預約券也成了他們買賣的“商品”之一,手機則因型號不同,預約券價格不一。
此外,一些“黃牛”還會以折扣價大量購進購物卡沖抵現金,這同樣能節約一筆不菲的費用,而“代排隊”“代付費”等順便做的事,也能明碼標價。
有營業員拉丈夫當“黃牛”
市民江女士記得多年前跟父母第一次來八佰伴年底促銷購物時,一路都有人問“券賣不賣”。當時她和母親排隊付錢時,明明看著前面也就幾十米長的隊,可過了兩個多小時仍一動不動,她跑到前面一看,一個男子手中拿著厚厚一沓小票在結賬,還有人跑來遞上新的小票:“當時我就跟這個人吵起來了,居然還有工作人員叫我算了。”
可她又不得不承認這些“黃牛”的活絡:“商場特別精,滿500返300,你去看商品價格里999元、499元這樣的特別多。”如果不是“黃牛”作為“中間人”,將多名消費者的商品金額進行“拼單”組合,再給予適當優惠:“這些返券在我們手上就成了廢紙。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家是手工大數據。”
去年打折促銷期間,一則八佰伴營業員示意顧客找“黃牛”打折的消息曾在網上引發關注。可不少營業員認為這是為顧客考慮。在一些營業員看來,攛掇顧客購買商品的“黃牛”甚至成了“免費促銷員”:“我們最多介紹下商品情況,告訴顧客存貨不多。可他們還會從實惠角度勸顧客‘這些券不用就是廢紙’‘這些必需品你買了總能用’。”
一名營業員告訴記者,專柜的襪子這類小件商品,原來因為“性價比不高”乏人問津,可是經“黃牛”牽線介紹,也能成交。
有些消費者發現,“黃牛”似乎總有他們的門道。有人曾因答應“黃牛”將手中返券全部銷售給他,得以悄然加塞結賬;有人因為找“黃牛”代結賬,比排隊的朋友提前兩小時結束購物。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過去還曾出現過商場營業員拉來丈夫當“黃牛”的情況。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一家商場的“黃牛”成為“現象級”,本身就說明這樣的打折促銷方式有問題:“除了商場本身的利益,還應綜合考慮社會影響,比如對交通、公共安全的影響,應當考慮設計更為周到的促銷方式。”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