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依照原先公布的日程,2017年1月9日凌晨正式上線。雖然是大半夜的,朋友圈里還是炸了鍋。第一批上線的肯德基會員活動、騰訊視頻、美團外賣、大眾點評、滴滴出行、摩拜單車…等,頓時成了熱門搜索。這個時間,距離喬布斯發布第一代iPhone,2007年1月9日,正好十年。
當張小龍在16年12月28日微信公開課上,解釋完他的小程序功能后,曾有網友十分傳神地表述了張小龍與其他人的差異:
別人的發布會都是“有、有、有、有、有……ONE MORE THING!”龍哥的發布會是”沒有、沒有、沒有、沒有、沒有…….可以有。“
應該說,他是個對用戶體驗極為用心的人,在他的理想結構中,唯有解決了用戶的痛點,才有可能誕生真正的產品,你認為必定要有的事,如果他認為這是個騷擾,那這就是不該有的。嚴格來說,小程序的核心:”無需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須卸載“的使用場景,更加適用在線下的環境之下,試想,你走進一個購物中心,想了解有哪些商品、品牌、所在位置,是不是一定得下一個APP或是訂閱該購物中心的微信公眾號,才能得到這些訊息?
過去PC年代,我們查詢品牌網站訊息,也不需要訂閱后才能開始查詢,如今,更方便的移動年代,是否能有更便捷的即時取得資訊或是取得服務的模式?如果我們能在當下,透過二維碼作為入口,就取得商家所有的資訊,得到資訊后就離開,一切是不是能夠更加的快速且簡單?整個過程中,不需要下載APP、不需要訂閱微信公眾賬號,不必打開瀏覽器按搜索(然后看到前三頁都是廣告,永遠找不到真實資訊),不用啟動一個H5,等它渲染完后才能打開…..這不就是移動互聯網希望達到的真諦嗎?凡事必須快。
第一批上線的小程序,如肯德基的點餐系統,就是可以直接在線下掃描、點餐,載體就是消費者的手機,入口即是線上或線下的一個二維碼,不用在店內另外設立一個大型的機器(手機取代機器,成為最佳載體),無需排隊點餐,用完即離開。無需訂閱公眾賬號,無需下APP,一個全新的線下體驗,也是一個線下的解決方案,借由小程序,誕生。
這真的是新零售的完美解決方案之一。
2016年10月13日馬云在杭州云棲大會上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他提及:“純電商時代過去了,未來十年是新零售的時代,未來線上線下必須結合起來。”
說實話,把線上跟線下結合,早已經是這幾年零售商不斷設法希望能夠達到的模式,過去的O2O,許多提的是拿線上的模式觸動了線下的整合模式,于是零售提出各種不同于最初出現O2O的定義,OxO/O+O/O2O2O…..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能把線上跟線下做出最適合自己行業的解決方案。當馬云提出新零售時,有許多零售業的反應是:你看,電商終究還是要靠實體零售吧?
有點酸,有點無奈,卻沒有半點喜悅感。
因為這幾年,所有實體零售業,確實受到網絡購物極大沖擊。
世界上開始網購最早的國家是美國。1995年9月4日,eBay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購物網站。當年成立時,許多人驚訝于網絡購物的方便性,開始唱衰實體零售的存在。認為人們可以在這么方便的情況下購物,誰還要去線下購物。
結果,并沒有。
即使網絡購物再便捷,也只是削弱了實體零售的總量,始終無法完全取代實體零售的地位。就算在今天,中國網絡購物擴容至移動互聯網,全面開攻的當下,網絡購物也約只占社會零售消費總額的12.3%(注1)雖然沒有任何實體零售在中國敢忽略這個12.3%的攻擊力,但,也沒有任何網絡購物能完全摧毀了實體零售。面對面的體驗,不是手指的點擊就能取代,也不是一時半會兒,拿出VR面具來沉浸虛擬世界,就可以抹殺實體店的實質存在感。
真正打敗實體零售的,是傳統零售大咖既存的零售概念。
實體零售行業改進線下商場體驗的想象空間與電商網站的思維邏輯截然不同。傳統零售人思考的改進零售體驗的做法,多半Focus在改進硬件的體驗上,更新、更漂亮的賣場,視覺上更多的滿足感,考慮的重心在”物“上。但,電商出身的線下體驗,則多半Focus在”人“身上,談的是”解決方案“!
如同前一陣子的亞馬遜提出的Amazon Go的未來超市概念,運用高科技的協助,讓顧客拿了商品就走,無需排隊結單。他們思考的顧客體驗,并不是把店變漂亮了,而是設法解決消費者長久以來,進超市購物時的痛點:排隊結單。
摩拜單車解決了最后一里路,人們出行的痛點,更簡單、快速地完成所有用車、付費、還車(其實就是隨便停在那里就算還了車)的問題,這個痛點的解決方案,就不是所有自行車大廠能夠輕易提出的做法!思維邏輯從一開始就不同!
所以,同樣是在線下開店,同樣是串聯線上跟線下,但,你是打算解決“人”還是解決“物”?把整家店加了大理石地板不能保證替你帶來人流,但更快解決消費者逛店的痛點絕對是對的決定。
我們在線下消費時,還有多少痛點沒有被解決?說實話,真的非常多!我們希望能更快找到想要的商品、想要的品牌、可以停的停車位、究竟車停到哪里的指示、希望累積消費金額可以累積積分、可以換停車券,又不想大排長龍,拿著一堆單據去服務臺……最讓人心塞的是,有了部分解決方案的賣場,通常必須要做的事情是:請下我們的APP。曾經為了洗我家的狗狗,就被迫下一個APP,作為傳統零售的你們,這真的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嗎?APP不是解決所有手機入口的萬靈丹。
所以,張小龍的小程序能否幫助新零售的增長?
答案是當然可以。
但,小程序的快速解決需求,用完即走的概念,碰到的阻礙,有可能來自于線下。
商家是否愿意接受?確實難
無法留下資料/無法再次跟自己的客戶溝通/無法傳達新的宣傳訊息給自己的顧客…,所以,你要我商家做小程序是為了什么?為了讓消費者更快地離開?
從用戶的體驗上而言,確實達到了更高級別的方便性需求,從商家的角度而言,是多了一個更便捷服務于消費者的入口,或許無法立刻強迫消費者留下資訊,但如果我是商家,我會Say100個Yes!商場指示牌、餐點單….許多現場的物料,一直都是商家必備的工具,小程序的入口,只是增加了一個消費者與你的交互體驗,一個更方便、快速的移動工具,何樂而不為?
就讓小程序撬動新零售的蔓延吧。
注1:*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00,930.8億元-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年鑒;*2015年中國網購金額:智研咨詢:38773.2億,艾瑞咨詢:3.8萬億。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廣告雜志 蔣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