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臺北新光三越信義四館以業績212億新臺幣(合計人民幣46.91億),增幅1.6%列2016臺灣商業第一,臺中新光三越中港店和臺北SOGO百貨忠孝總店則分別以162.5億新臺幣(合計人民幣35.96億)、130.4億新臺幣(合計人民幣28.85億)列第二、第三。
和日本韓國類似,臺灣百貨業相對于購物中心顯得更加強勢。在《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前30強中,百貨購物中心與百貨業態占據絕對優勢占比高達三分之二。
*《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臺灣各百貨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部分甚至不含租賃店鋪業績故看似較低
臺灣小百貨瓶頸初現 店王業績僅增1.6%
臺灣百貨店整體業績超過630億人民幣(不含購物中心及奧萊),略高于購物中心奧萊與百貨雙分天下的北京,遠高于購物中心發達而百貨業萎縮的香港和上海市場。目前,面積小的傳統百貨店不斷停業、曾經的店王業績下滑等等也成了擺在臺灣百貨業面前的難題。
臺灣百貨TOP十強店王中,8家是大型百貨購物中心,僅有2家是中型百貨店。臺灣百貨TOP30強中11家百貨購物中心中9家實現了業績增長,而18家中小型百貨店中僅有3家實現了增長,高雄夢時代大型購物中心中的統一阪急百貨也實現了業績增長。
如曾經蟬聯臺灣店王的臺北SOGO忠孝店,在2004年達到業績頂峰175億后就開始逐漸下滑。
百貨業界指出,快時尚快速擴張開店也許是造成臺灣百貨業績下降的原因之一,近幾年僅服飾業(包括男女裝與童裝)就縮水500億臺幣。臺灣統計處表示,為了開拓百貨公司集客力,近年來積極引進連鎖餐飲業進駐百貨商場,致百貨公司食品供應類之營收比重升高,躍居第1。2014年占37.1%,較2013年增加2.7個百分點,已超越衣著及服飾配件類之36.4%,2016年餐飲食品銷售額占比進一步攀升。
除此之外,電商網購市場亦對臺灣百貨業績造成一定影響。故臺灣地區部分百貨公司亦逐漸布局電子商務市場,打造網購平臺,注重高端與平價之平衡發展,以擴增競爭實力。
大型連鎖百貨如新光三越、SOGO、遠百等早已積極引進餐飲或娛樂等體驗型業態,以應對快時尚沖擊并區隔電商網購市場。提升比例1-2成不等,至于購物中心餐飲加娛樂比例甚至高達50-60%。
*《2016臺灣百貨單店30強》,30強單店中25家隸屬于新光三越、遠東、SOGO、微風、統一、漢神六大集團。臺灣各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故看似較低。
臺灣mall、奧特萊斯業態興起 第一商圈易主
近兩年臺灣開始興起奧特萊斯風潮,2015年底,第一家標榜美式露天購物村的奧特萊斯華泰名品城面世,緊接著日本三井集團引進MITSUI Outlet PARK,隨著三井臺中港的5.5萬坪、臺中麗寶outlet2.3萬坪等新生力量崛起,臺灣奧特萊斯業態正式步入成長期,與國內相比,雖弱后于北京上海地區,但成長勢頭極為迅猛。例如2016年開業僅11個月的林口三井奧萊營業額高達66億,2018年或有望力爭100億甚至攀上臺灣商業單店前十。2015年底開幕的桃園華泰奧萊同樣表現出色。截止2016年底,臺灣共有3大4小共7家奧萊,總業績約44億人民幣。
臺灣目前購物中心(不含家樂福之類大賣場)和百貨店(含百貨購物中心)均為60來家,但2016年臺灣百貨店的總業績大致是購物中心總業績(不含百貨購物中心)的兩倍(遠遠落后于香港和上海)。一來,和位于黃金商圈百貨店相比,臺灣絕大多數購物中心位置多偏僻;二來,相對于已處于壟斷優勢的大型化的百貨購物中心(新光三越天地、MEGA大遠東CITY系),臺灣多數購物中心無論商業面積體量還是品牌資源都不占優勢,三來,臺灣五大百貨集團(新光、遠東、SOGO、微風、統一)的運管能力及團隊人力資源遠高于臺灣購物中心業。四來,處于弱勢地位的臺灣購物中心的零售業態占比遠低于百貨及百貨購物中心,很多項目的非零售業態占比達5至6成,ATT 4 FUN桃園新店更以以全棟餐飲商場突圍。五,相對于臺灣擁有七家連鎖百貨集團,臺灣購物中心業統一夢時代、冠德環球、大魯閣及潤泰新CityLink四大集團旗下也擁有多家連鎖購物中心,ATT4FUN、大江、秀泰廣場、日勝生京站于2016年起開始拓展新店。
臺灣購物中心業績基數較低,故TOP20強購物中心中,12家實現了業績增長。20強購物中心中4家是奧特萊斯,9家是大型購物中心,7家是中小型購物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存量資產接盤改造項目在20強中多達四家,包括臺北京站、ATT4FUN原紐約紐約購物中心、臺中大魯閣原德安新時代、臺中勤美誠品綠園道,其中臺北京站時尚廣場和ATT4FUN原紐約紐約購物中心主打時尚潮流美食主題,臺中大魯閣原德安新時代主打運動主題,臺中勤美誠品綠園道主打文化藝術主題。
*《2016臺灣購物中心20強》,臺灣各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故看似較低。
第一商圈之爭
受益于規模更大的百貨購物中心如MEGA大遠百CITY及新光天地發展,新商圈如臺北信義和臺中新CBD商圈茁壯成長,并開始反超傳統核心商圈。如今臺北信義CBD商圈已超過臺北忠孝路商圈成為臺灣第一商圈。
截至2016年底微風松高與微風信義加入營運后,信義商圈百貨產值約達600億元,20年成長20倍。2016年度A11全樓層改裝徹底完成后,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客群年輕化至少10歲,新客增加至少3萬人,估2017年業績上看50億、年增8%。而2018、2019年還有微風南山與A13大遠百加入并新增120億年業績,超級百貨戰區形成且難以超越。
總體而言,2016年臺灣商業內需引動能力不足,大陸游客減少,以及暖冬造成周年慶業績縮減等使得臺灣商業受到較大影響,負能量頗強。加上2017年一例一休新制度的實施,臺灣商業也將引來新的挑戰,預計五大百貨集團之外的中小型單體百貨店或面臨生存危機。
(聯商網 陳茜 郭昕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