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洋華堂的總社長三枝富博在聯商網舉辦的一次論壇中提到這樣的觀點:如果1個人1周到店1次,那么1年到店52次=52人次顧客,1000位顧客=52000人次顧客,每天創造固定客的積累很重要,無論是商品還是顧客都需要花時間去培養。
現在,我們的顧客發生了哪些變化?迎合顧客需求還是創造需求?我們的門店有哪些針對顧客的優秀案例?
從重視顧客的購物體驗向顧客的生活體驗發展
不斷的去挑戰,不斷的思考,顧客所需求的,顧客所希望的店鋪是什么,不斷的去進行改革。店鋪不僅僅是購物的場所,也可以成為顧客溝通交流的場所,顧客在這里可以溝通,獲得更多的信息情報。
無論是購物中心、綜合超市、便利店、專賣店,都是以顧客的需求變化進行賣場制作,更加強化顧客生活方式的體驗,不再是簡單的銷售商品提供購物體驗,而是從商品結構,組合方式,賣場編輯,物販和非物販的結合,擴大參與性體驗型提案,營造顧客可以進行情感交流、生活體驗、愉快度過快樂時光的場所。
現場教授 現場試吃與顧客親密交流的體驗式服務
商家的想法:
賣場給顧客準備了很多做菜的陳列提案,提案的目的是想讓顧客享受做菜的樂趣和與家人分享時候的快樂,半成品買回家10-20分鐘就可以完成,可以享受晚上的美味時間。
顧客的想法:
很想買回家試試自己來做,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加工這些魚、牛排、海產品,不敢貿然買回家,萬一做出來不好吃,浪費了這些好食材不說,還被家人笑話。
商家的想法:
我們在店鋪設置生活廚房,每天教你做菜,通過與顧客的互動,增加顧客到店的頻率。
今天在現場教顧客做菜的師傅叫劉有輝,負責【生活廚房提案和員工教育】工作,2009年12月份進入伊藤洋華堂,一直擔當著食品事業部的生鮮教育工作,由于生活廚房一直留不住顧客,所以今天開始嘗試著現場邀約顧客,現場教授顧客做主題為【成都味】的菜品。
作為生鮮教育工作者,更需要與顧客直接接觸,傾聽顧客的心聲,了解顧客的需求,只有充分收集顧客意見,才能將意見建議在店鋪上進行改善,制作顧客需要的商品提案。
【酸菜剝皮魚】
【老壇子黃花魚】
【香辣爽口裙邊扇】
【泡椒韭黃圣子皇】
伊藤洋華堂進入中國20年來,一直堅持“尊重顧客、方便顧客、服務顧客”的原則,從商品進貨到自行加工、從商品分類到商品陳列,從價格到質量,從觀念到行動,無不體現。
一家公司必須要做出銷售和利潤,比起重視相銷售和毛利,更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給予別人,首先需要他的支持,最終才能得到回饋,只有在”利他精神”思考方式指導下,才能夠真正從顧客立場去思考,解決顧客的煩惱,快速做出對應,得到顧客的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