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技自媒體人,一直關注著互聯網各大巨頭的發展,雖然偶爾腹腔難填,寫一些關于企業公關們不愛看的文章,但我感覺只要價值觀正確,也只能笑呵呵的繼續前行了。雖然我TM知道有時候這會得罪客戶,讓甲方公關對接人感覺我這個人不靠譜,喪失誠信,但好歹騰訊微信內容審核部門比較給力,每次都是以“不符合投訴”回絕,這時候,我感覺還是有一定成就感的。畢竟,假如大家都在說逢迎企業的話,那么,我感覺真的離危險更近了。良藥苦口利于病,你站在職業的角度來看,或許對不起你;但你站在CEO的角度來看,或許真的視野就不一樣了。吐槽一下最近的感受,畢竟好長時間沒寫了,權當是個引子吧。
這次咱們來說說小米這個事。什么事?往大了說是關于商業誠信的事,往小的說是一次合作失誤的事。當然,能夠引起媒體熱議的,還是大事,畢竟小米這個品牌在國際上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昨天小米舉行了新電視產品發布會,核心的兩點就是第一產品內存變大了,第二支持語音控制了。以從事這么多場發布會的經歷來看,感覺這個確實浪費了發布會的意義。而參與這次發布會的許多媒體人也紛紛吐槽,對小米電視的新品表達了內心強烈不滿,但表面上還是應該給以掌聲的。畢竟,伸手不打給錢的,寫稿不寫客戶的。但就在小米電視宣傳語音控制為其產品特色之后,今天與其合作的出門問問就過來打臉了,原來這個語音技術不是小米主導開發的,而是與出門問問合作的,且在發布會上沒有遵守商業承諾,將最后一張含有出門問問的PPT直接刪除沒提。這就悲催了,人家免費給你提供技術,你連個合作展示都不給,而且雙方合作備注都是免費的。所以,出門問問今早就開始發文聲討了,然后各大媒體開始轉載了,然后大家都知道了小米的為人了。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當大家都覺得小米這個事做的不厚道的時候,我對此一笑。因為見怪不怪了么,畢竟小米之前將自己的營銷普世的時候,我算是見識到它們的可怕了。這次也是個慣性使然,畢竟基因是很難改變的么。好了,言歸正傳,嚴肅的說,小米急于推出新品,推出其號稱語音特色的電視產品,說明其內心是焦慮的,因為在其將智能家居作為戰略的時候,電視終端的市場覆蓋量就應該是最基礎的。
剛看了一篇文章,說迄今為止,小米只針對電視銷量公布過兩次數字,第一次是小米在18億元入股愛奇藝的發布會上,小米總裁林斌表示雙十一當天下單小米電視2的數量不僅超過米粉節,更是遠超友商;第二次是年度數據:2014年小米電視銷量為40萬臺。此后再也沒有公布銷量、激活率和市場份額。后續再有記者問官方銷售數據,一直沒有正式回復過。
不公布銷量,這對于一直以營銷見長的小米來說,確實有點不可思議。但放在市場這個角度來講,正如筆者在前面所說,對市場已經產生了焦慮,產生了恐懼,為什么這么說呢?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智能電視市場是一個定量市場,各個企業的瘋狂涌入已經將這個盤子瓜分的差不多了。雖然小米依靠互聯網打法在品牌上轉化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其供應鏈、渠道分發上面的薄弱,不足以支撐其繼續玩下去。而且傳統電視巨頭比如海信、TCL、創維一直在產品上進行創新升級,在三四線城市依靠多年積累的渠道和品牌效應可以快速圈戶贏得市場先機和產生現金流。況且小米主打的又是高性價比概念,一旦供應鏈成本上漲,就有點吃不消了。據新聞報道,受限于供應鏈成本上漲,小米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進行了兩次產品漲價。
其次,智能電視是一個周期較長的產品,用戶購買完之后在家用個三四年應該沒問題,與手機在消費頻次上還是不一樣的。我想這也是小米看重的一點,畢竟通過快速圈占智能電視市場份額,可以沉淀規模級用戶,然后進行智能家居戰略落地,但目前的阻力就在這里,面對傳統巨頭夾擊和自身短板困擾,市場無法再繼續啃下去。
第三,智能電視是時刻與用戶產生互動的產品,小米電視內容上的貧瘠及前期玩的過火的營銷戰術,已經促使用戶從感性觀望轉變為理性購買。可以說,小米教育了用戶如何可以更好的選擇智能電視產品,僅此而已。
綜上所述,智能電視產品周期過長、內容受限、供應鏈價格上漲、傳統互聯網電視巨頭夾擊、用戶從被忽悠到理性購買等,都構成了影響小米電視市場銷量的制約因素。此次急于推出帶有語音特色的電視新品,無非是想憑借差異化贏得市場青睞,但又被出門問問直接發文打臉,筆者感覺小米的生態布局確實有點舉步維艱了。
市場的焦慮做公司的都必須經歷,但為了解決市場焦慮而喪失商業合作之間彼此尊重、平等的價值理念,這就是品質問題了。小米的天花板在哪里?在自己的骨髓里,不自查自糾,即使站的高大,地基不穩依然會瞬間倒塌。(文/獨孤依風,首發深喉TMT,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