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超市的人,看著自己的門店,再看看現在的網紅新店,多少有些不是滋味;新零售,我們該如何更透徹的入新呢?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各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探索與嘗試,總結而來,有全渠道技術派、商品革命派、場景派、社群營銷派、大數據智能零售派、平臺建設派和系統構建派等不同認識,阿里新零售的研究報告并不能打消許多人對新零售的認知迷茫。
許多超市沒有資本的推力,所以無力踐行舍命狂奔的態勢,那么怎么辦?
我認為,大部分超市新零售重構,可以參照下面兩個方位:
一、重構以貫通為目標的效率系統
做超市的人可以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你與盒馬主要是什么的差距?
品類差距嗎,會有,但有很多超市品類可能比盒馬更好;技術差距嗎,會有,但很多超市已經上線了多渠道系統;人的差距嗎,會有,但應該不會這么大吧……
顯然,各方面些許的差距,可能造成了你與新零售之間的代級之別。所以,侯毅說自己干掉社區便利店綽綽有余,你可以認為他囂張,但卻無能為力。
怎么辦?
我們很多企業以為上線了,新技術用上了,該OK了吧,可還是不行�?赡芎诵氖俏覀兒雎粤艘患拢贺炌ㄐ�!那就是要打通客戶、商品、庫存、供應商、營銷、銷售、支付和服務相關的組織流、信息流和決策流,那樣才會真正有效率!
各個超市可以自問一下:
顧客一個手機號碼,你知道人是誰嗎?線上買過幾次,線下幾次?線上什么偏好,線下什么偏好?商品數據可以通過中臺直接多渠道互通嗎?有個顧客在線上買了,可以在線下自由取、調、退換嗎?
你的商品線上線下一樣的嗎?并且能快速的雙線同步嗎?促銷可以互搶嗎?庫存實時的嗎? 供應商是一家嗎?可以了解供應商的多渠道業績嗎?
線上多種券的發放、使用和核銷可以統一嗎?
如果好多還不能,如果你的組織還需要層層匯報,顯然,你缺的不是手機,而是wifi!
而貫通最重要的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破解實現嚴重影響效率的組織貫通;新零售生態下,我相信傳統超市等級森嚴的組織體系必須進行調整,必須在移動辦公技術支持下,通過新的流程體系、標準體系、績效評估體系和大數據支持體系,全面掃清傳統式的決策內耗。
二是適應業務邏輯的技術更新;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貼近顧客、貼近商品的技術研究系統,商品研究系統和供應鏈革新系統,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構。
上述兩方面相輔相生,事還是那些事,但做法已經完全不同。
二、重構以大海鮮為突破的新品類系統
我們不知道未來超市品類會有怎么樣的變化,但當下,大海鮮似乎成為超市轉身的王牌,因為鮮活、健康、營養、稀缺,所以分外引人注目。
就超市業態來說,品類的進入及分流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體現,它也是伴隨著全社會供應能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無到有,從有到細,從細到專。最早期的超市沒有生鮮,然后蔬果開始進入,三品、五品,從生到熟做全,但還沒進入熟的階段就已開始分化,隨著不同品類產業能力的增強,專業水果店、品牌早餐店、熟食店、面包店、蔬菜店及生鮮店的崛起,可以實現客流護城的品類已經越來越少,大海鮮成了當下的救命稻草(很抱歉,沒有專門研究過海鮮市場的情況)。很多企業的海產品做的不好,不好,也就意味著機會,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和海協會好像都在找這樣的點,你說是餐飲+超市也好,超市+餐飲也好,這一類,有點那么客流發動的味道!所以,品類上要突破,菜肉不稀奇,水果不稀奇,牛肉不稀奇,面包不稀奇,海鮮卻可以是個亮點!
但這一類,很難做,但怎么做?要做了才知道!重要的是,你認不認同它可以是突破口,像多少年前我們自己開始做蔬果怕虧損一樣,大海鮮,會有這樣的過程嗎?
至于其他類,補充基本面,天天向上!當下市場有很多的專業資源可供選擇,企業也可以圍繞商品開發這一核心課題死命鉆研,優質低價、品類折扣等背后是供應鏈,一定要從效率中探求毛利空間。
當然,盒馬不是新零售的全部,上述兩個方面更不是所有企業的全部,有人會說,這些我全部知道,但新零售的今天,做到是比知道更重要的道!過去斷點式的認知,今天需要全部貫通起來,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放大新零售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