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承載上海商業和時尚的地標淮海路,如今“快時尚”金三角卻喜憂參半。
自2006年ZARA將首家大陸旗艦店開設至上海南京路,一方面開啟了國際快時尚品牌相繼入華的態勢;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上海作為時尚之都的步伐。而淮海路,因其百年的商業歷史,也成了很多國際品牌進軍中國市場的首選地。
淮海路快時尚布局圖
如今,在淮海中路商圈2公里范圍內,已聚集了包括優衣庫、MUJI、H&M、UR、FOREVER 21等數10家國際快時尚品牌,其中還不乏有“全球最大旗艦店”、“中國首家”、“中國最大”等頭銜的品牌。10多年時間沉浮,是風光依舊,還是折戟沉沙,《聯商網》近期考察了淮海中路一帶的部分快時尚,從外立面、樓層分布、門店細節等維度切入,確實看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愁。
快時尚整體情況表格圖
外立面:多采用大面積落地玻璃
眾所周知,外立面大面積采用落地玻璃,一方面可以增加室內的通透性,彩光和視野都會比較好;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增加自身產品的曝光度,室外來往的行人很有可能會因看到櫥窗內陳列的商品而進店選購。
這方面,考察中的優衣庫、MUJI、GAP、ZARA(時代廣場店)、8seconds相對做得比較到位。其中,優衣庫還在室內大量運用了落地玻璃。
優衣庫外立面
優衣庫室內采用大面積玻璃
MUJI外立面
GAP外立面
ZARA(時代廣場店)外立面
8seconds外立面圖
而像ZARA(華獅廣場店)、H&M則受淮海路沿街商鋪硬件設施限制,雖沒能大面積采用落地玻璃,也盡可能采用玻璃窗拼接,去呈現店內的商品。
ZARA(華獅廣場店)外立面
H&M外立面圖
樓層分布:基本按受眾性別及年齡段特性區分
基本都是按照一樓女裝配飾,二樓男裝、童裝等劃分;若有多個品牌,則會按照品牌區分。像優衣庫,他門店內還包括了GU和Theory,所以其將6個樓層面積中的地下1層全部陳列了GU產品,而1樓后側則是Theory的獨立門店。
優衣庫樓層分布圖
而MUJI由于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快時尚品牌,其更偏向于文創和服飾的集合。所以在其淮海755店中,除了一樓和二樓有部分面積陳列女裝、男裝、孕婦裝和童裝外,更多的是集合了旗下MUJI Diner、Found MUJI、MUJI BOOKS、Open MUJI、IDEE、MUJI YOURSELF、MUJI Labo、MUJI to GO等品牌。其中,MUJI Diner也是全球首家。
MUJI樓層分布圖
MUJI產品分布
ZARA樓層分布圖
8seconds樓層分布圖
GAP樓層分布圖
門店細節:優衣庫服務領先、UR數字化試衣
在《聯商網》走訪的近10家淮海中路快時尚門店中,在細節處理方面體驗最佳的還是優衣庫全球旗艦店。不管是門店的整體布局,還是其各個細節的處理上,都看得到其之用心。
先說商品陳列。作為全球最大旗艦店,超8000平方米,共計6個樓層,每個樓層都有其清晰的商品分布圖。且在絡繹不絕的人流下,還能保證其商品陳列有序,基本干凈整潔。
相比之下,ZARA華獅廣場店就略遜色了。一進門店,同樣是門庭若市,但陳列的商品就顯得雜亂無章,到處都可以看到被翻動過的衣物。新品和打折促銷的商品也沒有做很好的劃分,整體缺乏管理,沒有體驗感可言。
同樣是ZARA,其淮海路另一側的時代廣場店,商品陳列就顯得有序多了。《聯商網》還在門店內看到了疑似外國陳列師在布局門店內的商品。
優衣庫商品陳列圖
ZARA華獅廣場店商品陳列圖
再談試衣間。在多數人看來,試衣間只是作為顧客試穿新衣的場所,而優衣庫則把其視為另一利潤增長點。在其試衣間,《聯商網》看到的不止是試衣間所需要的一般輔助試衣設施,還有其商業頭腦。鑒于其正在力推優衣庫的AIRism科技內衣系列,其便在試衣間內陳列了該系列的衣物,在進試衣間的顧客中又曝光了該產品一次。
優衣庫試衣間圖片
同樣是作為試衣間,位于香港廣場的GAP旗艦店就顯得略不盡如人意了些。筆者在進入1樓試衣間時,先是沒看到導購的相關指引;然后在進入了4間試衣間的其中一間時,里面連最基本的掛衣鉤都沒有。
GAP試衣間圖
在試衣問題上,UR則采用了數字化技術。《聯商網》在UR上海廣場門店內首次看到其在陳列商品的衣架上還有一款數字產品,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挑選的衣物在該產品上看到模特的上身效果。據悉,該產品是UR與外界開發商合作,目前屬于投放試用期。
UR試衣間數字產品圖
值得一提的是,優衣庫全球旗艦店是筆者走訪的數10家門店中唯一一家,不管是店內導購還是管理層,看到顧客都會鞠躬問好,并主動上前提供購物袋的門店。
快時尚將敗走淮海路?
其實,作為上海的百年商業街,淮海路風光已不如從前。一直面臨調整,還經歷了空鋪潮和首層租金下滑等尷尬境地。
前幾年隨著一些國際快時尚品牌的入駐,香港廣場、淮海百盛的調整完成,和K11、IAPM等商場的開業,其似乎又恢復了以往的人氣,但銷售卻大不如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到了老街區硬件影響,無法滿足現代消費的一站式購物空間需求;另一方面,其高租金和銷售的不匹配度,也使很多品牌選擇放棄入駐其中。
前期退出的ME&CITY和C&A就是很好的例子。美邦2009年開出的2000平ME&CITY旗艦店,由于難以承受日益高漲的租金,而選擇在2012年退出了淮海路。當時美邦的品牌總監周龍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原因很簡單,房租太高太高,這兩年淮海路店始終處于虧損狀態。”
而C&A也在開業近6年后的2014年2月8日選擇撤出淮海路。據了解,位于雪豹商城的C&A占據商場的3個層面,面積超2000平方米,于2008年4月正式開業,該店也是C&A在中國的首家旗艦店。
就在《聯商網》走訪淮海中路的快時尚門店時,發現FOREVER 21和華獅廣場的UR也已停止營業,貼出了“內部裝修停止營業”的告示。而去年9月才入駐淮海中路的韓國快時尚品牌8seconds,也一直處于人氣欠佳的局勢。
這就不得不令人懷疑,淮海路中段的快時尚商業模式是否也終難扭轉其大不如前的頹勢。盈石集團針對頂級商業街的持續健康發展也給出建議:目前淮海路東西兩段已布局高端和時尚商業項目,未來中段部分應當在適當布局國際品牌的同時,更需要寬厚的容納各類富有創意、特色、時尚和文化產業的種子經營者來串聯和補充整個商圈的業態。
不過近年來入駐的一些像耐克、阿迪達斯、UA等大型國際運動品牌旗艦店,倒是得到了市場的一致好評。《聯商網》也將繼續考察淮海中路的運動品牌門店,敬請關注。
(來源:聯商網 陳肖麗)
- 該帖于 2017/7/11 9:5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