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是以顧客感受給予命名
便利店和之前所有的零售實體業態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以顧客感受給予命名的業態,而不是以商品品項數量和營業面積來進行命名的業態。所以便利店沒有固定的模式,它賣什么,不賣什么都是根據店鋪所在商圈顧客的需求所決定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市場在變、競爭在變、環境在變,模式也在變,顧客本身對模式沒有概念,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自己把自己給束縛了。
不要被競爭店蒙蔽了雙眼,我們要持續對應不斷變化的顧客需求,必須做到“變化對應”
臺灣全家超市型便利店,明年計劃目標達千店
便利店的一切出發點就是最貼近顧客,最滿足顧客的即時消費,它是鄰居、朋友、港灣、后廚。便利店賣蔬果不再稀奇,臺灣全家已經與“天和鮮物”復合賣海產品了。只要如顧客所愿,我們就盡力去滿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且便利,才是做便利店的初衷。
面對來來往往的顧客,一個人也能玩轉店鋪
當我們在陌生的環境看到熟悉的身影,倍感親切,充滿安全感,連鎖企業統一的設計風格,以提高知名度,在顧客心中建立品牌,熟悉感和親切感這也是一項讓店鋪快速成長的要素,現在的一些企業不停的在做硬件和裝修風格上的升級,卻忽略了零售的本質是回歸原點,零售業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怎么讓這個買東西的人喜歡來我們的店鋪,只有服務才是沒有成本的軟升級,是最大的差異化。
在珠海的高鐵站外有這樣一家店鋪,面積在40平方左右吧,店里只有一個員工,面對來來往往的顧客,也能應付自如,源于日常的培訓,親切的笑容、文明的語言、干凈的儀容儀表、利索的動作,讓來來往往的顧客忽略的排隊的不滿。
人才培養是企業發展之本,每個員工的成長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原動力,人才品質的提升促進商品、服務品質的提升,使顧客滿足,獲得他們喜愛和支持,從而提升店鋪、企業品質。
與顧客之間的“競爭”就是不休止的提高商品“品質”和“服務”
我們做便利店行業的的是要吸引客人到店來挑選他自己喜歡的商品,所以說我們要做的是為了吸引這些顧客,不斷的把我們的商品品質質打磨的越來越好,品質越來越高來滿足顧客的幸福感。
顧客的幸福感是什么?
只選適合的,“從價格敏感”到“品質敏感”,為情懷和精神買單,要打拼也要健康,其實都是圍繞著健康、體驗,享受人生。
門外漢也能做好便利店,只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不愁顧客不上門
這家順德的企業老板對于便利店來說是一個門外漢,從來沒有做過零售行業,但是當我們走進店鋪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的是員工的熱情和商品的鮮度,以及顧客對店鋪的認可。
店鋪沒有豪華的裝修,在商品結構上、運營管理上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是怎樣得到顧客認可的?
通過了員工的熱情待客、主動推銷、主動給顧客遞購物籃等待客服務措施,以及確保商品品質,不銷售隔夜肉等措施,彌補了暫時的一些不足。為了保證肉類商品的品質,持續的品質檢測+不定期的品質檢測,為的就是把最好的肉、最好的菜提供給街坊鄰居,社區店是做熟人生意的地方。體驗無處不在,只是看你是否有心。
只重視硬件升級的店鋪,在悄悄的丟失顧客
商品的品種、質量和價格大體相當,利潤已低到接近成本,這一切使價格競爭達到極限。所以,誰能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誰就能贏得顧客,贏得市場。
服務不僅僅是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將更多智能的、符合這個時代顧客習慣的設備導入賣場,讓顧客感受到便利。服務是軟件升級,在銷售方式上、貼近顧客贏得信賴。如今“歡迎光臨”“鞠躬微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服務的革新和深化顯得尤為重要,在設施設備方面考慮更加完善,堅持不懈推進服務的深化,親切待客應該是【像親密的朋友一樣】,親切的服務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差別化競爭手段。
無論商品價格多便宜,商品結構多齊全,店內設計多豪華,員工服務態度冷漠,臉上沒有笑容,不主動與顧客交流,顧客也只會感覺冷冰冰。有員工積極的店鋪,員工才會自然而然的主動跟顧客打招呼,關心顧客和體貼顧客,給顧客推薦商品和活動,這就形成了積極面對顧客和市場的組織變化,加上唯有當顧客實際到店鋪,才能感受到的購物體驗,配合顧客的要求,迅速反應在改變店鋪上,這樣才能體現出實體店的優勢,用心經營店鋪,相信顧客一定能感受到,進而購買商品,表現在銷售業績的增長上,體現出實體店的價值。
2017-10-11 14:30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7/9/30 20:5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