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多家媒體報道,盒馬鮮生將于本月在上海開出首家便利店,面積約為800平,是一家試驗店,未來開出的盒馬便利店將在200平左右。
為什么要開便利店?
其一,站到“風口”,增加熱度。
作為阿里旗下的新零售業態,阿里賦予給盒馬的主要使命并非與線下實體店競爭,而要輸出新零售模式,即輸出技術能力與平臺系統,這也是阿里一貫的平臺、生態玩法。
但目前來看,線下零售似乎不太“領情”,從盒馬已開出的20家店來看,大多數是盒馬的自營店,少數聯營的,也以阿里入股的企業為主,未涉及資本層面合作的零售企業,似乎更熱衷于自建“盒馬模式”。
比如,永輝的超級物種、高鑫零售的大潤發優鮮、百聯的RISO、步步高的鮮食演義、新華都的海物會等等,盡管都是對標盒馬,卻似乎不怎么樂意被后者“收編”。
當然,作為“新零售第一店”,盒馬鮮生有足夠的熱度,據說“十一”期間還成了熱門景點。但時下的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紅極一時而又很快冷卻的東西并不少見,盒馬要吸引一眾實體零售企業主動“投懷送抱”,持續保持高熱度至關重要。
而便利店顯然是實體零售的大熱門,以便利、高頻、貼近消費者等特點受到資本、電商和實體零售的青睞與追捧,熱度始終“高燒不退”,盒馬進軍便利店無疑是一個“大新聞”,對于增加盒馬的熱度大有裨益。
其二,降低成本,加速開店。
盒馬鮮生2016年首店問世,2017年開始“舍命狂奔”,并提出全國布局2000店的目標。
但近兩年過去,也才開了20家門店,這顯然與“電商速度”相去甚遠,甚至不及很多實體超市開店速度,對于志在“覆蓋全國”的盒馬來說,這樣的速度顯然難以令人滿意。
制約盒馬提升開店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重模式、高成本,從其已開出的20家門店來看,大多開在購物中心內,面積也多在4000平以上,這就造成了盒馬的開店成本高居不下——有業內人士分析,盒馬單店投入在1億元左右,當選也有選址的難題——好的購物中心數量畢竟有限。
顯然,開200平左右的小店,投入要少得多,選址難度也要低得多,一旦模式跑通,更易于復制。
其三,高低搭配,深度覆蓋。
目前,盒馬鮮生店網密度最高的是在其大本營的上海,據說已經開出了十幾家店,按每店年銷2.5億估計,約為30億左右的規模。但相較于魔都近3000萬人口,必然還有大量的市場空白,這些“盲區”,盒馬不去覆蓋,永輝等競爭對手不會有絲毫的客氣或手軟。
在已覆蓋的區域,其深度也遠未達到“大樹底下不長草”的效果,至少,迄今還鮮有因盒馬擠壓而有超市關門的報道。
以盒馬大店為中心,“眾星拱月”般地開出盒馬小店,實現大小結合、高低搭配,對于拓展盒馬門店的覆蓋范圍,增強覆蓋深度,大有裨益:
一是便利店可以深入社區,離消費者更近,“距離近打敗距離遠的”;
二是更近的距離之下,配送時效性更高,成本更低,體驗更好;
三是盒馬大店作為其便利店的“母店”,可以作為后者的前置倉,也能實現資源整合、高效利用。
“大店+便利店+餐飲店”形成的體系化作戰,戰斗力無疑更強。這就好比為航母配備了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實現從單一的平臺作戰向陸海空天一體的體系化作戰轉變,原來的配送時限是5公里30分鐘,此后可能只要5至10分鐘。此外,便利店可以集成大量的生活服務,對盒馬致力于“做服務”、成為“第三空間”也提供了更合適的載體。
盒馬便利店能跑通嗎?
便利店持續火熱,但真正盈利的并不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國95%的便利店未過死亡期”。其主要難點可能在于:
一、選址難;
二、選品難;
三、自主研發能力不足;
四、技術能力弱;
五、管理粗放。
對于選址,作為阿里旗下新零售“三駕馬車”之一的盒馬,毫無疑問會得到阿里大數據的支持,加上其便利店可能主要圍繞盒馬大店布局,尤其是其本身“超級網紅”的效應,盒馬便利店的選址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失誤。
選品的問題,盒馬可能意識到其難度,所以在正式開店之前,先開出一家800平的大店進行驗證。這種驗證既針對實體商品,也針對便民服務,據稱其首家體驗店就加入了理發、皮具、洗衣、美容美甲、手機家電修理等服務,其APP上也推出了“SOS頻道”,上線了藥品等應急消費品。據說未來盒馬APP線上商品規劃5萬個SKU,全部30分鐘送達,如果屬實,實體店選品的重要性將大為削弱。
關于鮮食研發,筆者覺得盒馬大店的餐飲完全可以充當“衛星便利店”的中央廚房,其自有品牌“日日鮮”也將成為盒馬便利店的特色商品,加上阿里龐大的資源庫,找幾家“特色鮮食”供應商毫不費力。
技術方面,盒馬是最正宗的“技術派”,特別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技術,或許算得上全球領先。
唯一成問題的問題可能在管理,但其創始人侯毅的便利店高管出身,又諳熟線上線下的玩法,料想也不致成為發展的重大瓶頸。當然,這里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可能也是盒馬先要試水驗證的原因。
當前,我國便利店行業基本以日系同行為師,但亦步亦趨、重走日系便利店的老路,要實現對“老師”的超越難度非常大,而借助我國發達的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數據技術,走線上線下一體的“新零售便利店”之路,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筆者判斷,盒馬新零售便利店模式跑通的可能性極大,而一旦盒馬實現了大小搭配、多店混搭的發展格局,對線下超市的擠壓有可能是致命的,“5公里死亡圈”有可能真正形成。還有一種可能性是,更多的便利店迫于生存壓力,接受盒馬“收編”。
盒馬未來如何發展?
盡管阿里對盒馬的定位是打造一個新零售樣板,待模式驗證成功之后,再來賦能區域零售企業,希望其成為新零售平臺提供者、服務商,這似乎是阿里的“初心”。
但筆者感覺,盒馬團隊的野心似乎更大,似乎更熱衷于沖鋒陷陣,攻城略地。
現階段,盒馬的商業模式還是一種不計成本的試驗,部分門店的盈利不代表整體的成功,目前盒馬帶來的幾十個億的銷售對阿里數萬億的GMV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而一旦盒馬放開融資,對各路資本磁場般的吸引力不難想象——想想看吧,對于不怎么靠譜的無人貨架尚且大投特投,瘋狂的資本又怎會錯過有“新零售第一店”光環的盒馬?
在眾多資本的加持之下,大象也能一路狂奔,而店越開越多、業態越來全,也許要不了幾年,盒馬就會成長為一個千億級的巨獸。
當然,以中國市場之大,任何單一的超市都不太可能形成絕對壟斷,但在部分三四級城市、在一二級城市的局部市場,個別企業形成一邊倒的壓倒性優勢還是可能的,一旦如此,有些超市可能相當難受。
所以,筆者以為,對那些無力自建新零售的超市來說,主動與盒馬合作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早選擇還能早主動。肯定有人會擔心數據等核心機密被掌控,但如果沒有生意,再機密的數據也一錢不值。
(來源:聯商專欄作者 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