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開業的廣州K11沒有預留百貨位置,更加注重開發體驗式業態。
太陽新天地的“廣百百貨”標志已經拆除。
春節期間在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的雙助力下,廣州各大商場人頭攢動,銷售暢旺。據廣州市商務委員會對重點監測商貿流通樣本企業的統計,春節黃金周期間,廣百股份、廣州友誼、天河城百貨、摩登百貨等廣州七大百貨吸金約4.4億元,同比增長8%。然而春節開門紅后,百貨巨頭之一的廣百股份在珠江新城商圈爆出了冷門消息。
因租賃合同期滿,廣百百貨太陽新天地店于2月22日起暫停營業。這是繼廣百2017年撤出高德置地春廣場后,在珠江新城商圈內再失一塊陣地。不僅僅是廣百百貨,廣州另一百貨巨頭廣州友誼在珠江新城較早前也進行過“瘦身”調整。“珠江新城商圈容不下百貨了嗎?”這樣的疑問不絕于耳。在珠江新城商圈崛起的天匯igc、天環廣場,以及即將開業的K 11等商業新貴,“決絕”地選擇了不與百貨公司牽手。曾經被視為“暖場法寶”的百貨公司,如何才能在風云變幻的珠江新城商圈中穩住江湖地位?
現象
廣百連撤場 友誼國金“瘦身”
春節黃金周剛剛結束,位于太陽新天地的廣百百貨就傳來了關店的消息。記者上周實地走訪發現,商場內百貨原址的位置全部被擋板圍蔽起來,入口也處于拉閘關門的狀態。商場內告示顯示:因租賃合同期滿,廣百百貨太陽新天地店于2月22日起暫停營業。
一年前,類似的場景在珠江新城另外一家商場上演,主角同樣是廣百百貨。
2017年年初,廣百首個時尚百貨品牌“風尚廣百”提前與高德置地春廣場“分手”,并于2017年2月17日正式全面撤離商場。廣百發出公告解釋撤店是因為“受市場環境下行影響,經營狀況不如預期”,并強調關店將減輕未來經營壓力,有利于集中資源培育同在珠江新城區域的廣百太陽新天地店。然而,一年過去,廣百太陽新天地店看來未能完成交付的重任。
在高德置地春廣場不遠處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簡稱“西塔”)的商業裙樓國金天地,廣州另一本土百貨巨頭廣州友誼也是調整頻繁。
2010年11月開業的友誼國金店是珠江新城第一家百貨,原經營面積5萬平方米,“承包”了西塔裙樓的7個樓層。2016年5月,業主方削減了廣州友誼1/4的面積,引進特色餐飲和健身、美發等體驗業態。此后,百貨一次又一次地“讓路”于體驗式業態。原本位于廣州友誼國金店百貨二樓的多家女裝商鋪去年年底打包撤離,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汽車品牌“蔚來汽車”的體驗店。
igc、k11不給百貨“留位”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廣百撤場,或與太陽新天地去年低調易主有關。有媒體報道指出,2017年5月19日,通過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詢的信息顯示,作為太陽新天地的開發商和控股公司廣州百嘉信集團有限公司產生工商信息變更,原股東梁勤(持股85%)、梁娜(持股15%)的股份分別由瑞晟房地產開發(深圳)有限公司、自然人股東劉曉軍接手。業界人士分析,新的業主在運營方面會有自己的想法,借此調整順理成章。此前太陽新天地的空置率一度低于5%。若要做較大的業態調整,百貨最有空間被拿出來做升級調整。
引進百貨或者超市,曾是廣州不少購物中心促進租賃和帶動客流的法寶。因為購物中心項目體量大,引進占地面積大的超市和百貨能快速消化項目面積,同時超市和百貨自帶“流量”,可以為購物中心吸引更多租戶和客流。
高力國際華南區咨詢服務部高級董事陳厚橋在受訪時表示,隨著零售市場形勢的變化發展,以往百貨占地面積大的優點反而成了劣勢,不少新一代購物中心都不見百貨的身影。
百貨曾經為購物中心“暖場”,如今,不少購物中心卻要“去百貨化”。在珠江新城商圈內,無論是剛剛開業不久的天匯igc還是即將開業的K11,都沒有預留給百貨的位置,而是更加注重體驗和特色商業的開發和打造。
探因
受購物中心、電商雙重沖擊
走入現有的一些百貨公司,商鋪按照類別分區銷售,不同品牌整體打包陳列,從裝潢到品牌展示,風格相對單一。“一樓化妝品、二樓女裝、三樓男裝……通常都是這樣的設置。”陳厚橋表示,傳統百貨業態單一,在電商連番沖擊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傳統百貨均呈現出市場萎縮的現象。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2016-2017年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顯示,自2016年以來,我國百貨行業發展繼續呈現放緩趨勢,過半企業銷售額同比減少。
除了電商的沖擊,新型體驗式購物中心也吸走了百貨很多的人氣。戴德梁行華中區研究部主管繆舒怡介紹,與百貨相比,購物中心的店鋪相對比較獨立。“不同店鋪的運營者根據品牌的特性進行裝潢,銷售策略根據品牌自身的需求適時推出相關的活動等。”相比之下,百花齊放、運營模式靈活的購物中心,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也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喜好。
“二者相比,消費體驗感存在明顯的差異,對于百貨公司來說,除了大體量,因為一家獨攬眾多品牌的運營管理,一旦面臨轉型升級時,便會存在轉身困難。”同時,隨著智能化消費的普及,如今購物中心內也加入了更多智能化消費體驗,與銷售模式相對傳統的百貨業相比,更具吸引力。
繆舒怡分享,經過幾年時間的培育,目前珠江新城商圈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消費群體以年輕白領為主力,傳統的百貨業態對他們而言,吸引力更是一般。“在現有商圈發展平穩的情況下,業主方、運營方也會希望加入更多不一樣的元素,活躍物業。”
商務人群不等于消費人流
廣州百貨“軍團”相繼在珠江新城商圈遭遇“滑鐵盧”,在陳厚橋看來,除了百貨自身發展的原因,與商圈自身發展現狀也有密切關系。
陳厚橋指出,珠江新城商圈位于天河CBD商務區。商務區的一大特點是以商務辦公人群為主,到了晚上停留的人很少,消費人群的時間性非常明顯。沒有足夠人氣支撐,這對商業地產而言是一大弊端。他稱,北京路商圈和天河路商圈,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龐大客流的基礎上。
陳厚橋稱,珠江新城商圈人氣旺不起來,影響的因素還有區位和交通。珠江新城被新中軸花城廣場分割成了東西區,除了西區靠近廣州大道邊上有少量住宅小區,珠江新城大部分住宅都分布在東區,消費人群與購物中心之間存在著交通上的障礙。
“太陽新天地距離地鐵站較遠,所處的位置相對封閉,對客流的吸附能力不強,難以形成聚合效力。”他坦言,珠江新城商圈的商業氣氛仍有所欠缺,不僅是百貨,在珠江新城商圈主張多元業態的購物中心,不少成績也難盡如人意。
出路
新品:“類購物中心”具備多功能
近幾年,城市核心區的購物中心日漸增多。以天河CBD為例,近年來先后有天環、天匯igc以及即將開業的K11推出市場。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刺激著購物中心、百貨業通過個性化、體驗化的方向探索發展的新思路。
其中“類購物中心”模式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
所謂“類購物中心”,既非傳統意義上的百貨經營,也非純購物中心模式,而是集合了傳統百貨和購物中心各自的優勢,既能滿足消費者吃喝玩樂的體驗需求,又能滿足消費者從超市到百貨一站式購物的需求。
“在傳統百貨零售業態基礎上增加較全面的體驗式經營業態,包括餐飲、影院、健身房、美容美發、兒童娛樂等。”陳厚橋稱,廣州已有百貨進行“類購物中心化”的嘗試。如新光百貨荔灣店進行大規模調整,減少服飾零售面積,引入蘋果專賣店、特色餐飲以及兒童樂園。
另外,他透露,如今不少房地產開發商如萬科、保利都已經開始試水發展社區商業。傳統百貨如果能縮減面積,轉型服務于周邊社區的社區百貨,或將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百貨:下沉二三線城市
2018年1月23日,廣百股份官方發布了2017年度業績快報,據數據顯示,廣百股份全年營業總收入68.9億元,同比增長5.57%,凈利潤達到1.74億元,同比增長10.26%。主要原因是公司批發業態收入同比增加,受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及費用支出節約等因素影響。報告同時指出,報告期內公司營業利潤同比增加37.50%,主要原因是公司關閉部分虧損門店,并嚴控費用,使營業毛利得以提高。
有媒體統計顯示,目前廣百股份擁有24家門店,其中廣州市區有13家,余下的11家分散在廣州周邊的二三線城市。受訪的業界人士指出:“和一線城市相比,在二三線城市,零售業百貨的需求還是有比較大的市場,入駐二三線城市有填補市場空白的作用,這一方面的布局,對營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無論在一線還是二三線城市,一定要注意地段的選擇。”陳厚橋也認為,部分二三線城市的商業市場需求類似十年前的廣州,零售業正在走廣州經歷過的軌跡,如果能進駐二三線城市的核心位置,百貨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
其次,在智能化購物體驗陸續普及的當下,廣百同樣試水移動端,早在2014年,廣百便增加了門店體驗功能,開設廣百薈APP,打通線上線下,將廣州的荔灣店試點轉型成社區生活店,以經營生鮮類及日用商品為主。
社區商業:主打親子、教育培訓
隨著房地產開發商試水發展社區商業,廣州陸續出現不少毗鄰地鐵站且人口集中的社區型購物中心,如荔灣區的西城都薈、海珠區的樂峰廣場等。社區型購物中心人口密高度,消費潛力大,因此也受到很多無力承擔一線商圈高租金風險的品牌商的青睞。
陳厚橋分析,社區商業在品牌和業態上以滿足周邊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為主。作為目標客戶的家庭消費人群,他們更加追求生活的豐富度和便捷性,越來越多家庭選擇在社區附近進行家庭和社交活動,例如帶家人外出吃飯、看電影、進行親子活動。比如位于獵德地鐵站上蓋的優托邦,前身是高德置地旗下的高德匯,2015年更名為優托邦,轉型成為社區型購物中心,引進了不同業態的新品牌。記者先前走訪發現,書法、繪畫、早教等兒童青少年培訓機構占據了兩三層,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總有不少家長和小朋友在此出沒。“傳統百貨如果能縮減面積,轉型服務于周邊社區的社區百貨,適當加入與兒童親子教育相關的業態,將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他山之石
提供精準增值服務
推行“一店一策”
在升級轉型的過程中,百貨業態運營者們也在積極調整,并沒有放棄一線城市的市場,在增強購物體驗上頻頻發力。
以新世界百貨為例,除了自創新品牌,根據不同城市的市場情況,推出了“一店一策”,將旗下門店重新梳理市場定位,最終形成5條產品線:全國標桿店、類購物中心、都市主題百貨、城市奧特萊斯和社區鄰里中心,使得門店靈活應對市場變化,豐富用戶的選擇。
深圳天虹百貨同樣從傳統的經營模式進行變革,通過規劃不同主題的場館,讓傳統百貨變成了時尚場館天虹Discovery。如在鞋履館內設置專業的足部護理商品專區以及足部測量器;內衣館打破一柜一試的試衣模式,推出集中試衣間+VIP試衣間相結合的方式,消費者可一次性挑選多款不同品牌內衣試穿;在女裝館引進3D試衣互動體驗項目等。
在繆舒怡看來,無論是新世界“一店一策”的做法還是天虹Discovery的推出,不僅僅迎合傳統業態的轉型升級的需求,也是盤活單一業態的模式創新,“圍繞目標消費者生活圈的系統化轉型調整才是出路”。
(來源:南方都市報 記者 鄭雨楠 夏嘉雯 攝影:記者 鄒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