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近日,移動支付領域中的“國家隊”云閃付APP迎來了自己的一歲生日,身為中國銀聯的掌聲明珠,云閃付在這一年的發展中出盡了風頭。
在移動支付市場環境逐漸成熟、寡頭局面日益形成的格局之下,云閃付的平地一聲雷無疑是將戰役再次打響,而從這一年發展勢頭來看,云閃付的確顯示出了可觀的增長,但想要徹底顛覆支付寶和微信,也絕非一日之寒。
黑馬殺入、攪局市場
作為頭頂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光環的移動支付。在過去的幾年中可以說徹底顛覆了中國各個階層用戶的支付習慣,真正讓“無現金社會”成為了現實,而這個市場的“主角”,也被支付寶和微信兩家互聯網巨頭霸占多年。根據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2季度》數據顯示,支付寶和騰訊金融的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53.62%和38.18%,合計91.80%,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正所謂離錢越近的行業,越容易賺到錢。這也是翼支付、百度錢包、京東金融等眾多巨頭企業想要拼命擠入移動支付頭部集團的主要原因之一,只不過都不曾掀起過較大的波瀾。如今,擁有“純正金融血統”的銀聯云閃付高調入場,似乎有望成為一匹極具潛力的黑馬。
而在互聯網時代中,一個看似已發展成熟的大行業中,很難有新晉的入局者順利上位,從潛在競爭者來看,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有“野蠻人”空降的機會,取決于進入者主觀進入所能帶來的潛在利益,也取決于現有玩家在規模經濟、網絡效應、產品差異、商業模式、盈利能力、資本實力等領域是否存在漏洞。
例如電商行業與移動支付行業,并不存在明顯的漏洞,所以當拼多多在電商領域成功殺出時,才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不過,拼多多的成功可以說主要得益于電商行業較為空白的市場——社交電商,但銀聯云閃付則似乎要與支付寶和微信“正面剛”,想要硬生生撕出一個移動支付的缺口。
眾所周知,自步入移動互聯網下半場以來,各個行業的獲客成本都在不斷攀升,尤其在金融領域,流量資源更是稀缺。而銀聯云閃付能夠用一年的時間獲得超一億的用戶數,成績也的確值得肯定,至于云閃付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在筆者看來主要在于以下幾個層面:
線下場景布局
自新零售的概念提出以來,對線下場景的爭奪已逐漸成為了各個行業競爭的核心方向。對于支付行業而言,線下支付更是發展的重要場景。細分來說,最為剛需高頻便是菜市場、公交地鐵、餐飲、超市便利、校園、醫療健康、交通罰款等日常應用的核心場景。相信大家近期在乘公交、購物等消費時,除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外,已能常常見到云閃付支付的二維碼。
畢竟,云閃付作為銀聯的子產品,有銀聯在市場上的優勢牽頭,進入市場的阻力已被大大的減小。正是通過對這些場景滲透率的不斷上升,云閃付也才得以迅速的崛起。而這些看似沒有什么聯系的不同場景之間,事實上卻可以通過各種營銷手段來讓用戶產生協同效應,顯然,云閃付的這步棋走的恰到好處。
不過,在這方面,支付寶和微信也同樣在并駕齊驅,云閃付想要單憑于此建立起絕對的壁壘并沒有太大的希望。
安全
對于每個涉足金融的用戶而言,最重視的自然是資金的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而縱使第三方支付平臺吹的天花亂墜,也難以抵過“銀行”這一金字招牌。顯然,銀聯與銀行的關系要比阿里騰訊要“親密”的多,而且在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的規范和監管中,銀聯也具有最合規的身份,所以就資金安全的層面而言,雖然差距甚小,但還是云閃付靠“拼爹”略勝一籌。
技術基礎
從技術層面來看,做支付起家的銀聯在移動支付領域也同樣有著深厚的功底,與支付寶和微信借助二維碼布局線下不同,銀聯一直在移動支付領域推進NFC技術應用。大家日常聽到的諸如Apple Pay、華為Pay、小米Pay等手機支付工具,其實都是云閃付產品,背后用的是NFC技術。目前,云閃付已支持工、農、中、建、交、中信、華夏等43家銀行的安卓NFC手機閃付一鍵開通。
銀聯方面曾公布過這樣一組信息:
*“在場景拓展方面,銀聯在地鐵公交等民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如廣州地鐵全線開通銀聯手機閃付,短短兩個多月,日閃付交易筆數已達到近30萬筆,且手機閃付的占比不斷提高,領跑各類移動支付產品,憑借“一揮即付”的極致便捷受到廣大乘客青睞。”
可見,未被滿足的剛需場景還在,而單單從支付體驗上看,NFC近場支付技術交互速度快,安全系數高,無需存儲用戶大量的信息,對用戶的資金和隱私安全而言都比較有保障。不過,“NFC手機+開通閃付卡+閃付POS”的組合要求限制了其客群和使用場景,市場推廣效果并不算理想。但值得肯定的是,云閃付的確帶來了重大的升級,未來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再次顛覆支付行業也并非沒有可能。
看起來,云閃付APP在某些方面的優勢確實存在,但短期內并不足以起到決勝的作用,而反觀云閃付在前進道路上的羈絆,也同樣是明眼可見。
流量≠用戶,改變用戶習慣沒那么簡單
移動支付行業能夠呈現出今天這般景象,其實還要歸功于支付寶的辛苦培育,要知道,在市場教育階段,支付寶耗費了大量成本,通過廣告,補貼,推廣等方式,才一步步的改變了用戶的支付習慣。
如今,看上去,下載個App然后注冊登錄,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其實,用戶早已過了對各類App有著強烈好奇心的風口期,他們所追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精簡手機中的App,想要讓他們新裝一個非剛需的App,簡直是難上加難。
所以,對于絕大多數行業而言,一個新晉企業想要在行業中占領一席之地,大量的優惠補貼和廣告營銷的轟炸幾乎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金融行業,獲新客的成本已從幾塊、幾十塊,一路攀升到了幾百塊、甚至上千塊。
拿云閃付來說,自2017年12月11日推出以來,便不斷推出各種撒錢補貼的模式,以至于在僅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積累了過億的注冊用戶。但不得不說,這種獲客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快速增加注冊用戶、形成巨大的口碑和傳播效應,卻往往會面臨被“薅羊毛”的尷尬處境——一旦補貼活動之后,新注冊的用戶就變成了僵尸,再也不會交易。
不難看出,在現在的市場格局之下,靠補貼已經難以支撐起一個超級APP的崛起。但倘若無法跨越從流量向用戶的天塹,便會引起自身獲客、運營、產品等核心能力退化的連鎖反應。而在規模導向的考核機制下,對外部流量的依賴度越高,客戶留存率越低,便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進而走向飲鴆止渴的不歸路。
所以說,要想真正占領用戶心智,就需要讓用戶對其產生剛需,漸次培養起用戶的使用習慣,打造一個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超級入口。
然而,對于支付寶和微信來說,一個掌控著最大的電商場景生態,另一個則是手握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社交平臺,在網購和社交紅包領域的地位已是根深蒂固,包括線下的支付習慣也已基本培養成熟,云閃付想要從他們的手中搶占用戶幾乎是難于登天,何況云閃付上那些轉賬匯款、便民生活服務等功能,支付寶和微信也同樣具備。
啟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個月17號,騰訊新功能零錢通上線公測,用戶開通零錢通后,可以將微信錢包里的資金直接用于微信支付所有場景的消費,也能同時幫助用戶自動獲取理財收益。顯然是對標了支付寶中的余額寶,且某些基金的利率還要略高于余額寶,吸引了不少余額寶的用戶。
而這對于銀聯云閃付而言不失為是一個良好的啟發,與其花費大量資金推出撒錢補貼,倒真不如將理財作為爭奪用戶的核心。憑借著“央媽”的支持及“純正金融血統”的身份,想要推出幾款高于余額寶和零錢通的穩定理財產品應該不難實現。
要知道,那些“斤斤計較”的用戶群體是極其龐大的,只要利率高點便會十分心動,而中國銀聯又擁有廣泛的消費場景和龐大的潛在用戶群體。只要云閃付能保持著這種競爭力,便有望培養起用戶的使用習慣。屆時,或許無需巨額的廣告營銷費用,用戶就會形成天然的傳播能量,進而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強大的裂變效應。
可以預見的是,在獲取用戶的留存之后,不僅是一種對自我流量生態的補充,也必然會加深對用戶認知與理解,從而在幫助用戶提升體驗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不過,想要創新和提升并不容易,在虎視眈眈的雙寡頭陰影下,云閃付是否能長久地留住用戶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來說,有競爭的市場都最為有利。對于年僅一歲的云閃付而言,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也十分他能成為既微信、支付寶之后的另一移動支付的核心入口,帶領用戶步入一個全新的支付時代。
科技自媒體“翟菜花”,訂閱號:翟菜花,個人微信號zhaicaihua002,轉載保留版權,違者必究。
- 該帖于 2018/12/13 10:3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