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是餐飲投資人,但是因為寫作和工作的關系,小編遇到過不少餐飲創業者,線上溝通過的或者線下交流的,有時力所能及的給一點建議或思路。
拋開創業團隊的綜合實力,也不論其所屬的品類、模式,有一些話一旦聽到,小編心中就會打個問號。
在此列個“金句榜單”,輕松的跟大家聊聊,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第一句:
我要做社交型餐飲店。
小編: 跨界創業,店還沒開,也就是處于從0到1的初始階段,當下的關鍵矛盾是……做社交嗎?
思考:餐飲創業者都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但不是僅從自己出發,而是要從第三視角去思考這種創新對于市場與消費者的價值,以及要判斷這種創新在當下階段的適用性。雖說餐飲自帶社交屬性,但在吃飯、喝飲品時進行陌生社交,這種需求真要評估。
一句話總結:讓創意為餐飲錦上添花,而不是用它解決生存。
第二句:
我想做的/我在做的這個項目,市面上沒有。
小編:市場上沒有的項目,到底是新的機遇,還是曾發生過,但沒通過市場驗證?
思考:有鑒于餐飲競爭的充分性,其實許多創新都被嘗試過,市場上尚未出現的項目,也不一定沒人經營過。此時更需要謹慎地分析,它為什么在市面上沒有?
是因為別人都沒發現這個寶藏,還是因為這個產品——思維過于超前/需求過于小眾/創新過于自嗨/經營過于困難?
一個看似充滿機會的創新,更要冷靜地去思考,謹慎地去決定。
一句話總結:最怕的是,以為擁有了一片藍海,殊不知占領的是一片沙漠。
第三句:
你知道嗎,我對標的對象是XXX品牌(頭部知名品牌)。
小編:它做了15年,你剛做……關于對標對象這件事,應該首先要有“可比性”吧!
思考:餐飲創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永遠是生存。當然可以有遠大的藍圖,但短期內的精力和資源著力點,都應該放在“活下來”上面。
對你而言,真正的競爭對手可能是三公里范圍內的門店,你是否了解它們?餐飲品牌是有發展階段的,不同階段找不同的對標對象,能讓自己目標更為清晰。
一句話總結:餐飲“進化”需要時間,頭部品牌非一日鑄成,新品牌也不能超越常識去“速成”。
第四句:
我要用最好的食材,打造同品類中最優質產品,市面上競品的品質太差。
小編: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一下,競品產品品質不夠好,這是為什么?怎樣才算是最好的食材,成本/定價如何考慮?
思考:意愿可以理解,作為產品結構中的一個環節,伴隨著經營的持續、規模的擴大,食材選取會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往往無法一步到位。
“不計成本”追求好食材,是成熟餐企更有實力去做的一件事。
在創業初期,不要過于追求極致化,而是從微創新開始做起,做到比同品類更好一點,不斷加碼,一步步往自己的目標去走。
一句話總結:餐飲初期生存不易,高質、低價入不敷出,高質、高價曲高和寡。
第五句:
我們有幾個合伙人,雖然沒做過餐飲,但都是其他行業的精英。
小編:餐飲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太一樣,不止要出錢還要出力,還得分工,大家會全力投入這一件事嗎?
思考:不同行業的大牛發揮強項,跨界融合,創意滿滿。但也有不少潛在問題——比如全職還是兼職創業?比如需要決策聽誰的?產品研發、運營管理這些重要和基礎的事誰來投入?
答案往往是大家很忙,請了個店經理,隔一段時間大家聚在一起開會。餐飲創業都需要全職+全身心死磕,否則精英聚合在一起也無濟于事。
一句話總結:現今的餐飲創業,ALL IN都不一定成功,沒有捷徑可以走。
第六句:
我吃過市面上所有的X品類餐廳,沒一家做的好的,所以我想做一家正宗味道的XX菜餐廳。
小編:吃的多且會吃是優勢,但是你說的正宗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普通消費者會不會為此買單?
思考:自己是美食家,也希望把普通消費者教育成美食家,這明顯不太現實。有的餐廳是賣“美食家產品”的(如米其林),有的餐廳是賣大眾產品的,大家針對的目標客群不一樣。
即便在品源地,相鄰的兩個縣城都會互懟對方的吃法不正宗,又如何讓大眾消費者認準“正宗”?
一句話總結:不是找某種以前的味道,而是洞察消費者現在的需求。
第七句:
我想做出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這是我的情懷。
小編:媽媽的味道……你是說,你的媽媽?我的媽媽?還是別人的媽媽?
思考:就像詢問的那樣,它是存在于你的童年?我的童年?還是別人的童年?它的存在是普世性的,還是非常獨特性的。如果是非常獨特的,又如何讓別人能夠相信與了解?
味覺記憶就像基因密碼,沒有任何一個人記憶中的味道是相同的,情懷跟執念僅有一線之隔。
一句話總結:情懷是私人保有的情感內容,創業是做適應市場的飲食事業。
第八句:
在我看來,餐飲很簡單。
小編:默默注視對方幾秒……欲言又止,無言以對。
思考:無論從哪個維度看,餐飲都不是個簡單容易的行業。最簡單的信息,就看看北、上、廣、深四個城市,一年的開店數量與關店數量。
經常覺得,在這個行業,需要學習的太多太多,正在變化的越來越快。覺得餐飲很簡單,自己投身餐飲就是來降維打擊的,市場會給出它的答案。
一句話總結:看上去也許簡單,直到你置身其中,才發現被顛覆認知。
來源:職業餐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