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城市,2000戶小區,社區底商中間位置,自有房產,無租金房貸,單層建筑面積132平,兩層實際面積180平,小區大門口已經有一家便利店,估計近期還要開一家,請問能否再開一家生鮮主題便利店,布局規劃是否合理,請大家討論一下。
一般性競爭手段:
讓顧客來你的店,不去他的店。
1,價格戰:國情中最有效最簡單粗暴的競爭手段,像超市一樣的常態化促銷,不用我多說
2,重新定位:給自己的店貼上一個獨特的標簽,作為店鋪定位,也即宣傳噱頭、也即差異化競爭的差異點
3,霸占戶外:每周都選擇**量最大的時候做戶外展臺,吸引注意力和流量,促銷商品還在其次,向顧客傳達店鋪活力最重要
4,共生策:誰說挨著的兩家便利店不能成為合作伙伴,正面協商,給彼此都留出一些生存空間,玩的好說不定還能合并,一起弄個大的,壟斷周邊市場
5,連橫策:聯絡周邊商家,尤其是功能不重合的店鋪,加強日常聯系,彼此引流,必要時可以不露痕跡的集體排斥競爭對手
高端競爭手段:買了他的店,讓他的店消失
《精益零售》中對零售發展的商業模式進行了新的詮釋,我覺得很棒!他把零售分成了三種,我在這里給大家“翻譯”一下:
A,平臺型零售:目前中國大多數實體零售業中的百貨業、超市業、家居業、家電業以及阿里巴巴、蘇寧、京東等互聯網電商都屬這一類。特點就是,自己的房子或是租的房子,掛個門面,賣供應商生產的貨,供應商為主導的模式。這勢必會導致商品同質化競爭,商品只是從一個渠道轉向另一個渠道無差異化運營,只有價格才是決定性因素,最終會導致商品品質下降,至以次聲好,傷及的是消費者的美好生活。這就是,為毛便利店競爭這么激烈。平均行業的毛利,個體也就在15-20%、內資連鎖20-30%、外資連鎖30-35%的原因。渠道里銷售的商品都是一樣的,都賣康師傅礦泉水,你家能比別人家多出花來嗎!拼的就是距離和價格,價格拼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沒有利潤。
B,買手型零售,即超市業廢除供應商進場費,從采購轉型為買手,通過商品差價盈利。中石油昆侖好客便利店、盒馬鮮生等便屬于這一類。說白了,就是原來供應商提供啥你賣啥,變成我從供應商提供的商品里,挑選出我認為顧客需要的商品販售。或者我的基量足夠大了,找工廠貼牌生產滿足定位的商品,化被動為主動。
C,制造型零售,如日本7-ELEVEN、優衣庫、無印良品等模式。這個就是站在顧客需求的角度,與工廠共同開發自己的差異化商品。在超市或便利店中,除了日資便利店具有大量的原創商品開發外,只有少數中國新式鮮食便利店企業,開始融入中國消費特點的原創商品開發制造型零售業最大的好處是,不打價格戰,甚至以高價格、高成本開發原料好、品質好的原創商品,為消費者提供美好生活的享受。避免同質化商品的價格競爭,提高自己的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