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美的剽竊格力睡眠空調發明專利成立,責令賠償格力專利損失200萬元,并停止銷售“夢靜星”系列產品。
然而,雙方的爭吵并未因法院的終審而終止。格力在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以律師聲明方式對宣判結果給予宣傳,而美的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則聲稱格力專利技術過時,不應拿來炒作。
一個不依不饒,一個拒不認錯。
美的這是“很常見的技術競爭事件”的表態告訴我們,在中國空調行業,侵犯別人知識產權已經司空見慣,不值得大驚小怪。
美的還稱,案件涉及的產品已于三年前淘汰,但是網友在美的官方網站發現,涉案產品依舊赫然在列,甚至不久前美的還拿睡眠空調獲得“2011年度中國變頻空調市場最暢銷產品獎”進行大肆宣傳�?磥�,所謂淘汰,與事實不符。
有人說200萬元的賠償款太少了,美的從中賺得錢絕對不止這一點點。是的,區區200萬元的賠償對于年銷售收入800億元、盈利近50億元的格力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它只能看作一種姿態、一種堅持,那就是:侵權者必須受到法律懲處。對于格
同樣,200萬元的罰款對于年營業收入在1000億元以上的美的,有等于無。但是,美的損失仍然是巨大的。首先,它最暢銷的產品睡眠空調將不得不停止銷售,對美的銷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和格力的差距,這可能才是美的最為介意的。其次,敗訴對美的品牌形象、技術形象形成實質性傷害,作為一家有影響力的企業來說,侵犯別人專利是意見不光彩的事情,它會延伸到消費者、投資者對美的的信心。
美的侵權案例的傳播,對中國企業界來說是件好事。它給中國企業上了一堂生動的知識產權課,它告誡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因為尊重別人等于尊重自己,唯有尊重別人勞動成果者才有可能尊重消費者。中國一日不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則中國企業一日難以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企業。
不可置疑,美的是中國家電行業為數不多的優秀企業之一,近年來持續高速發展證明有其競爭力。但是,伴隨這個企業成長的,卻是連續不斷的丑聞、緋聞,從“紫砂煲事件”到“騙補事件”、“打人事件”,等等,人們轉而思考一個問題:美的企業發展的驅動力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來,美的至今未跳出“營銷主導型戰略”思維才是根結所在。換言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強烈的“營銷依賴癥”,技術對企業發展貢獻率偏低,多數產品仍然跳不出引進、模仿,甚至抄襲、山寨的怪圈,必須朝“技術主導型企業“方向轉型,用創新產品和創新技術拉動企業發展。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美的與先快后慢的長虹、TCL并無本質區別。美的表面風光之下,難掩發展后勁不足,如不及時轉型,難免重蹈前者覆轍。
好在美的已經意識到過度追求規模發展的危害性。據悉,今年8月份以來,何享健多次在內部會議上多次強調企業戰略轉型,從單純追求規模發展逐步向規模、效益并重轉型。我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有望避免陷入“高速增長之后必有長期滯后”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