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先施公司是四大公司中最早開設的一家
“到公司去”上海四大百貨公司的消費時尚
四大公司是澳大利亞華僑借鑒國外經營理念,先后在上海南京路上興建的寰球百貨公司,具體指先施(今時裝公司大樓)、永安(今永安百貨大樓)、新新(今食品一店大樓)、大新(今第一百貨大樓)。這些百貨公司獨有的商業文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上海經濟社會的發展,為這座城市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商業面相,同時也引導著上海的消費時尚。
當年在上海人口中,常能聽到“到公司去”,其實就是高端消費的代名詞。公司并不是漫無邊際的泛稱,而是專指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以及由此引領的消費時尚。血拼之樂,始于“公司”,消費潮流,亦始于“公司”。
壹 消費環境耳目一新
自古以來,我國商業多以“只此一家”為標榜,經售貨品單一,且不允顧客入內挑選貨品,而大型百貨公司則以“綜合百業,包羅萬有”為宗旨,專營高檔名牌寰球百貨,場面宏大,設施先進,顧客可以隨意挑選。
根據歐美百貨公司的模式,上海四大百貨公司如法炮制,商場格局截然不同于以前的傳統店鋪,底層鋪面商場,多為日常用品、化妝品和文化用品等,顧客進門,邊逛邊看,總要隨手買上幾樣可用可不用的東西,如罐頭伙食、糖果餅干、水果洋酒、雪茄香煙、中西藥品、化妝香品、禮券鮮花。
二樓多為服裝部,敞開式陳列,如紗羅綢緞、呢絨布匹、細毛布貨、中西服裝,或者草帽呢帽、棉毛內衣、手帕毛巾、絲毛線襪、女手提夾等,任顧客隨意挑選選購,多了一層親切感。
三樓專賣珠寶首飾、鐘表瓷器等,環境高雅清靜,亦較安全;諸如銀質用具、象牙琺瑯、各國鐘表、樂器玩具、福州漆器、玻璃洋瓷等無一不備。
四樓則售電器料器、中外家私和各地大件商品,顧客可乘電梯上下,東西買好,由公司負責送往家中。
這樣的經營格局沿用迄今,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市民一時趨之若鶩,刮起了一股西式消費的風潮。加上附設諸多娛樂、餐飲設施,以至于有人戲言道:“只要來到永安公司,凡是人生所需要的,都能得到滿足。住的、吃的有大東(指永安公司附屬經營的大東旅社和餐廳),穿的、用的有商場,玩樂則有游樂場,只要有足夠的金錢花用,即使不走出永安公司的大門一步,也可以在這個小天地醉生夢死地過上一輩子�!�
四大百貨公司內首先使用的空調、電梯,以后成為高檔商業形態的基本條件,數九寒天、炎夏酷暑,許多人借購物名義到百貨公司內孵空調,買好商品,再到茶室坐坐,一天就過去了。
上海第一部箱式電梯,是匯中飯店(現和平飯店南樓)內引進的奧的斯牌,其時距奧的斯先生發明電梯不過七八年。而上海第一部手扶電梯又在哪里呢?就在大新公司內,也是奧的斯牌的。大新公司是四大百貨中出現最晚的一家(1936年),那么它出于商業營業的需要,至少在硬件上需要出其不意,后來居上。
現將該公司開幕日檔案中,新聞記者有一段手扶電梯的描述,摘錄如下:
“還有一座電動扶梯,形式同普通樓梯一樣,乘客只要立在蹬級上,便可扶搖直上,或急趨直下,既沒有頭暈的感覺,而且是便利靈快。每一級上,只容一人,一小時內,可載乘客四千余人。這時,承造這座自動滑梯的外國工程師,剛巧在旁邊,據他對我說,在外國百貨商店或大機關內,應用這自動扶梯的地方,已經很多,可是在中國,這是大新公司第一家首先來裝置應用。說著他便導引我們試乘,一直經過二樓而達三樓,的確叫人感覺便利、新奇。預料開幕的一天,一定有很多人好奇地去試乘�!�
貳 帶動流行風氣轉變
大百貨公司賣什么,往往通過傳媒、廣告或口口相傳,引起社會上諸如太太、小姐和白領等中產階級的追捧,從而帶動消費風氣的流行轉變,尤其是一些洋品牌,洋款式,像西裝、婚禮服,以前有身份的男士多穿長袍馬褂,女士大都穿傳統旗袍,自從大百貨公司引進出售西式服裝后,人們就逐漸以穿新式服裝為榮,在結婚或其他喜慶活動時,更是必穿,以示莊重和氣派。
永安公司進口貨占很大比重,如英國的呢絨、法國的化妝品、瑞士的鐘表、德國的電器,你說得出的商品,幾乎應有盡有,其中又以英國貨居多。像打蛋器、木勺、刷子這樣的小貨品,外商百貨公司不屑經營,一般商店難以保證質量,永安公司就專門派人去國外定制,務必精益求精。
當時一般企業或商店都是男性,百貨公司卻雇用女職員來推廣商品,這在當時也是新鮮事,如百貨公司的煙草柜臺,大多是女職員,個個長相秀氣、略施粉黛;相反化妝品柜臺卻多英俊瀟灑的男營業員。美國金筆康克令(Conklin)公司在永安一樓鋪面設專柜,聘請年輕、漂亮又懂英語的上海小姐促銷金筆。當時女性職員還極少見,因此這些女職員的風姿,服務禮貌,穿著打扮和化妝,都引起上海人的興趣、效仿。
1936年著名記者徐鑄成從漢口來上海時,曾慕名去永安一探究竟,發現柜臺上的一位“康克令”小姐,果然明眸皓齒,而且“發現那個金筆柜臺的顧客也特別多”。
在當年,在上海,形形色色的大小公司何止數千家,可在小姐或太太口中,公司并不是漫無邊際的泛稱,卻是專指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
“儂格件衣裳啥地方買的?”一位太太問另一位太太。“前幾天女兒陪我到公司里買的�!绷硪晃惶卮��!靶U好看的!”她心里就想著也去一趟公司,看看有否更新潮的款式。這樣的問答,在不熟悉這種情形的人聽來,真不清楚那個公司在哪里,但喜歡消費的上海人明白,公司就是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而已。其中以永安公司影響最大,公司先指永安,再及其余。
逛南京路百貨公司的,大多是高級職員和家境優裕的太太小姐,尤其是后者,一副麻將放下,幾個搭子便去公司消費,消費后連人帶貨,再由公司的車子送回,一天活動便告結束。輕輕松松,哪里有現今的“血拼”之累?當年出租汽車公司的大幅廣告宣傳畫,畫著出租汽車司機恭候開門的樣子,主角往往是一俏麗女子,手拎大包小包,包袋上印著永安、先施等公司的招牌。
叁 百貨公司兜兜白相
確實,上海人視到百貨公司購物為一大享受。百貨公司內,一般附設有旅館、游樂場、影戲院、跳舞廳、茶室等等,永安公司附設的大東舞廳,開創了商業與娛樂結合的先例。這家舞廳也是上海首先掛出“舞廳”招牌的。百貨公司以舞廳作為號召,并公開營業,連前來購物的顧客,也可花錢跳舞娛樂一下,帶動了上海新的海派娛樂文化。至此,舞廳這一洋玩意兒,堂而皇之地進入上海市民的生活中,成為新興又大眾化的商業性的娛樂活動。當時,“到公司去”,成為上海人出外白相、娛樂的代名詞。到夏天,南京路上的永安、先施等公司的游樂場,就搬到樓頂,號稱屋頂花園。它們地處鬧市中心,交通便捷,居高臨下,放眼四望,上海灘盡收眼底。懂得生意經的公司掌門人,在樓頂開辟露天游戲場,招攬游客,生意很興隆。這些屋頂花園門票便宜,每人四角,有時還買一送一。場內遍設花卉盆景,游戲多種,還有演出:說書、大鼓、灘簧、戲法、雜技、滑稽、女子新劇等。
集觀景、看戲、享受空中陣陣涼風于一身的屋頂花園,成為人們新的時尚消暑方式,一經開辟,便受人們青睞。夜晚,太陽落山,暑氣全消,“屋頂花園”的霓虹燈閃爍,成了納涼好去處,人們來這里小吃、打牌、喝茶、看戲或欣賞焰火。上海當年的“女招待”就是屋頂花園服務員特有的名稱。
新新公司是繼先施、永安后,在南京路設立的第三家大型百貨公司,為吸引顧客,新新公司開設了一家被稱為“玻璃電臺”的廣播電臺,設在新新公司六樓,電臺四周都是玻璃墻,顧客通過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播音,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名演員和名主播。廣播內容除新聞、音樂外,還日夜不停地為新新公司及其商品大做廣告,很像今天的“消費指南”。來這里的顧客可以邊購物邊觀看播音和演出的情形。電臺這一招果然管用,喜歡新奇的上海人一傳十,十傳百,紛紛相邀前來光顧。
大型百貨公司開設的游樂場、屋頂花園、溜冰場,百戲雜陳,節目豐富,寓商于樂,成為上海市民娛樂活動的好去處。很多游客都會在游樂、觀景后,順道逛逛商場,促進了商場營業額的增加,當然也有游玩后又去購物的,總之相得益彰,開創了寓商于樂的現代商娛合一的經營模式。
肆 顧客永遠都是對的
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大陸銀行在南京東路興建大陸商場(解放后改名東海大樓,今為353廣場),原想與四大百貨公司一爭高低,起初也的確熱鬧了一段時間。但大樓內部格局狹小,功能混雜,所售商品雖琳瑯滿目,但貨色定位中檔,較雜亂。一般市民買不起,富裕階層不愿來,更吸引不了專程到南京路來購物的市民。加上租金仍較高昂,廠家、商家望而卻步,經營情況一直不佳。
而南京路上大百貨公司的經營者,原先都是澳大利亞華僑,與國外貿易商、廠商聯系廣泛,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則,進口大量國外高檔商品,深受上海富裕家庭的歡迎。那些服務生懂英文、廣東話和上海話,對所售商品極熟悉,如綢緞部的營業員,往往來自絲綢之鄉的蘇杭一帶,介紹起商品如數家珍。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服務理念引領上海商業服務走在全國前列,顧客進入百貨公司,往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霓虹燈做的英文標語:Customersarealwaysright(顧客永遠是對的)。
當時熱水袋是醫療用具,一女顧客來永安時提出可否幫她改制一下,以便隨身攜帶取暖,公司立即看到商機,專門去美國定制一批為婦女日常取暖用的熱水袋。為滿足部分闊太太喜好洋貨名牌的心態,公司在美國注冊商標,并在報紙上做廣告,結果銷路極好。筆者曾在檔案中讀到上海各大百貨公司接待顧客的規章,具體細致,可操作性強,如“每部分都設備小型木凳,以便招待顧客坐下揀貨”,“代顧客送貨至門口,并代雇車輛”,“在圣誕節前后各一個月左右的期間,特別備有白色加印五彩花紋的包貨紙和五彩絲帶,用以包扎售出的商品,不另收費”等等,可以看出當年百貨公司的服務理念和手段,迄今仍有我們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方面。
(來源:新民晚報)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