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專家講評
五一期間,消費者因為商業內部交通擁擠,而放棄購物的現象,說明了科學合理的內部交通組織,不但能直接影響顧客消費時的切身感受,又會間接影響商家的經營獲利。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分析商業項目的內部交通環境,將有助于對未來是否實現商業贏利的判斷。
商業規劃合理 內部交通成功前提
一般情況下,顧客在商場購物的時間不會超過3小時,超過這個時間就容易處于疲勞狀態。所以合理的內部交通路線設計,可以在空間、時間上最大化地挽留人流量。通常情況下,商業項目的規劃前期,會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設計,為吸引人流、實現內部交通的便利性奠定基礎。
第一,商業項目的出入口設置。商業項目的出入口要與周邊的市政交通相配合,實現內部交通動線與外部交通體系的溝通。另外,商場的主要出入口的外部,應該設置一定的緩沖空間,一般為10米×10米的廣場,以容納從各個方向來的人流。而在主入口內要設置前廳,使人流能從這個聚集點分散到各個業態分區,以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人車分流。某些商業項目,由于進深與面寬較為狹小,可能會出現車流和人流交叉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流動線的走向。因此,投資者在審視商業項目時,要注意商業體內部的人車分流情況。
第三,建筑小品、硬質景觀的設計。商業項目內部的建筑小品和硬質景觀的設計,有利于對設置在其附近的商鋪,吸引更多的人流在此經過。
第四,人流與貨流避免交叉。商業項目在運輸貨物時,應該保證與人流分離,不要因為運貨占用公共空間或電梯系統,而阻礙人流走向。因此,要采取在人流量較低的時間段,運輸貨物的原則。
第五,其他附屬設施與人流動線的關系處理。燈柱、廣告招牌等附屬設施亦會影響到人流動線,這些附屬設施要保障一定的間距,以確保人流的通行空間不受到影響。
垂直、平面交通設計 決定內部人流動向
投資者在評析商業體內部交通的好壞,主要應從垂直交通和平面交通兩個方向分析。垂直交通將促使人流從低樓層向高樓層運動,而平面交通則能使消費者沿著商家事先設計好的交通流線進行消費。好的內部交通設計能使不是處于“金角銀邊”的商鋪,也能得到充足的客流。因此,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前,一定要了解自己選購的商鋪位置,是否能依靠內部交通,獲取足夠的人流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垂直交通:自下而上引導客流
對于垂直交通而言,主要是指運輸人流的電梯設計,即扶梯和垂直電梯。一般而言,對于5~10萬的人流,應設置18~30部扶梯,4~10部垂直電梯來滿足人流運輸的要求。在樓層之間設立的臺階式手扶電梯,上下部分應分開設計或設計成剪刀式,以增加人流上下樓時光顧店鋪的數量。
比如,十里堡華堂的扶梯設計就采用了剪刀式設計,使向不同樓層運行的人流,必須繞個圈才能找到上行或下行的電梯,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客流盡可能轉到更多的商鋪,以滿足立地條件不好的商鋪也能得到足夠的人流量。此外,十里堡華堂還在商場內部的天井設置了觀光電梯,以幫助消費者能根據自己的消費需求,到達合適的樓層。
購物中心層數越多,營業面積和租金就越多,購物中心的利潤和投資回報就越大。但要把購物者引導高層并不容易,因而投資者往往不愿意租用較高層的商鋪。此時,中庭空間和垂直交通工具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庭是垂直交通組織的關鍵點,也是步行空間的序列高潮,這里人流集中、流量大,最有可能鼓勵人流上行。富有趣味的垂直交通工具,玻璃觀景電梯等,能在中庭空間創造活力和動感,常常會激發購物者登高的欲望。因此,投資者在選擇高層商鋪時,評價垂直交通能否促使人流向上運動,將成為考核重點。
平面交通:有效制造人流內循環
平面交通在內部交通設計上,對于引導人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平面交通設計最重要的是主通道與次通道的設計,一般要求在進入商場之后要有一條明顯的主通道,寬度在6~8米,保證購物人群能夠擁有舒適的步行空間,使顧客在穿行主通道時,能清楚地看到商場平層的業態劃分。
除主通道之外,還應該有與之相連的次級通道,使人流有效分流到各個業態分區。根據不同的商業種類,次級通道的寬度各不相同。對于商場內部的次級通道應在2米左右,以保證顧客在不擁擠的條件下,選購合適商品。而小商品批發市場則會將次級通道設置在1.5米左右,其目的是盡可能劃分更多的商鋪,為市場制造出足夠的人氣。此外,為了有效拉動次級通道商鋪的人流量,可將收銀臺、衛生間、樓層休息區等部分功能分布在次級通道上,以拉升次級通道的人流量,同時也可降低將其設立在主要通道旁,占用黃金鋪面的損失。
- 該帖于 2013/7/31 18:0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