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袁女士想著去單位附近的一家小服裝店買條圍巾,沒想到,這家店面大門緊閉,門鎖上還掛著“春節休息”的告示。袁女士在這條步云山路上,從新安江街走到了怒江街,發現整條街上總共有6家服裝店關著門,貼上了“出兌”的廣告。中國服裝業在經過30年高速發展之后,由于受到電商沖擊,目前正遭遇品牌店關店潮,而且迅速波及到街邊小店……
正月將結束小店沒開張
昨天已經是正月廿六了,往年這個時候,沈陽大街小巷的服裝店早就開門營業。中山路上一位經銷外貿服裝的老板介紹說:“以往現在是生意最火的時候,過完春節,一般正月十五也都正常營業了。今年,你再看看,這一條街上哪有幾家出攤的,而且春節前根本就沒賣多少貨,春節后更別想賺錢了,還不如在家歇著。”
當天,記者看到,在中山路前后百余米的距離內,只有這一家服裝店開著門。老板說,她的房租到今年4月份到期,她是想把店面兌出去,才堅持天天開門的。
其實,早在街邊小店出現關門潮之前,一些品牌服裝店就已經在縮減門店了。相關資料顯示,去年以來,中國動向、361度、安踏、匹克、特步等運動品牌累計關閉門店數量超過6000家。此外,佐丹奴在內地的門店也減少了180家;美邦服飾去年全年門店數量下滑200多家。
綜合性商場研究開后門
數據顯示,春節期間,部分商場服裝營業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下滑,而且下滑幅度高達10%左右。某商場負責人說,“我們這么大商場,不能關門,但也要千方百計地把客流引到這里來。”業內人士分析,綜合性商場銷售的品牌服裝價格,普遍比網絡上的旗艦店要貴,消費者來這里選購服裝,更注重的是消費體驗。但是,這類商場迂回設計的電梯,反倒讓消費者感到特別勞累。這家商場正在研究把常年不用的后門也打開,讓消費者走近路,少繞彎。
專業性的批發市場生意也不好做。位于北二路上的紡織服裝城,開業多年,一直不見大的起色。一家位于電梯口的兒童服裝店,銷售情況還可以,老板說:“其實這家市場里賣的衣服,價格甚至比網上的還便宜,但是,消費者已經沒有耐心一家一家地逛下去,他們更愿意坐在家里,直接在電腦上輸入所需商品的關鍵字,就能蹦出來一大堆,確實挺方便的。”
人工成本高拖累實體店
從去年開始,位于沈陽一些商圈內的品牌服裝單體店,就已經開始進行轉型。鱷魚、班尼路等店面陸續更改為折扣店或者尾貨店。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品牌服裝店的店鋪轉型之后,店面裝修的成本降了下來,而且水電的費用也有所減少,再加上薄利多銷,經營情況還算可以。不過,實體服裝店承受的成本上漲和庫存積壓的壓力依然很大。
在五愛市場經營服裝生意的王先生介紹說,現在攤位的租金每年都在上漲,而且人工成本特別高。王先生說,他正在招聘裝箱工,每天早晨6點半上班,而他自己凌晨3點多鐘就上班了。據了解,在五愛服裝城,目前普工的底薪是2500元,旺季工資甚至能突破4000元。業內人士預測,一些品牌服裝企業由于無法承受店鋪租金的上漲,以及人工成本、庫存成本的增加,今年的關店潮還將會持續不斷。
實體服裝店引入網絡批發模式
“現在不到20%的檔口是賺錢的,50%不虧不賺,30%的在虧損。”昨天,在沈陽一家大型服裝批發市場做生意的韓老板說,就在兩年前,這個市場的檔口,光轉讓費就高達二三十萬元;如今,很多商戶在進行轉租或者招搭邊,都是受到服裝生意電子商務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越來越大。
韓老板還介紹說,他的親戚以前在十一緯路上經營一家服裝店,貨都是從他這里批發的。去年“十一”過后,由于將近大半年的時間沒賺到錢,她就把門面改成了砂鍋麻辣燙店,生意馬上見起色。在街邊小店轉行的同時,各大品牌服裝企業則加大了在電商網站的銷售力度。業內人士也認為,服裝批發市場進行變身,嘗試引入全新的網絡批發模式,將是實體服裝店整體進行自救的有效方法。
有調查稱,由于受到網絡沖擊,全國大大小小1000多家傳統服裝批發市場在5年內將有60%以上要發展成新的交易模式,否則等待的就是消亡。就在前不久,沈陽五愛市場也上線了網絡購物平臺,而且上線僅僅48小時內,平臺瀏覽次數就達到11萬余次,訂單數量89筆,金額超過萬元。
(來源:沈陽晚報 谷麗紅)
綠光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