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從香港回來后對香港和內地的差距發了很大的感慨,他說有個很普遍的現象:在內地有"沃爾瑪一公里死亡圈"說法,而香港沒有大型超市,街頭到處是小店,尤以三四十平米居多。什么原因呢?在我們看來稅收是其原因之一,經濟學家郎延平曾經計算過中國內地不管大小超市都要交5%營業稅,17%增值稅等共15項稅,而香港只繳17%利潤稅,而且是賺錢之后才上繳,堅持與民分利,藏富于民。這只是差距之一。大家對于便利店和超市在中國內地的發展狀況還有什么好的看法?
在內地隨著改革的深化,內地的稅收是否會有變化呢?伴隨人們個性化的需要更加強烈,在未來的幾年里,大陸的便利店會不會增多呢?便利店如果增多將引起多少相關的行業發展呢?每個企業領導者都需要高瞻遠矚,隨時做好調整狀態的準備啊。。。。
這個帖子,兩天前看到的,一直想回。今天終于弄出時間了,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1.關于稅負問題。稅負絕對不是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的的問題。大超市該有的,便利店也有,大超市沒有的,便利店肯定沒有。(這個是建立在都是合法納稅的前提下,實際上,便利店的應稅率遠小于大超市)。我個人意見是,不要太相信郎的說法,他太有色眼鏡了。中國的稅負,絕對是低稅國家。(備注1)中國稅的問題,是間接稅為主的問題,是稅負不公平的問題。當然,hk稅低很多,但hk本身就是免稅港,拿hk比不合理。
2.大超市在中國遠遠好于便利店的現實,在我看來是國內流通業發展的必然階段,因為大超市的優勢在于采購成本,商品多樣,劣勢在于租金承受能力低,我在北京,現在北京的大部分地區,步行15分鐘,基本都有大型超市,從某種意義講,大型超市已經部分承擔了便利店的任務。產生這種原因的本質,在于原來的商業網點管理條例,要求的社區商業交付,而且標準還提的較高,這種方式造成了繁華區內出現了大量的廉價網點,特別是10年前零售業全面對外資開放,這10年中,外資超市簽下了大量低租網點,當這些網點到期后,再次的簽約,可就不見得還能是低租了。近年來,逐漸出現的超市關店,都或多或少的與超市不能承擔租金有關
3.從長期看,國際上,從來沒有發達國家的商業零售會出現中國這個樣子,大超市在城市中心區開的如此密級,大賣場是承擔不了高額租金的,都在郊區開業,城區內全部是對租金承受力較高的便利店和生鮮超市。中國目前的亂象是商業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已。
備注1:http://t.cn/zY11Gqh這個是各國稅收占gdp的比例,中國絕對是主要國家中的低稅國家。不要看網上的什么稅負第二,都是胡扯,有的學者還要把土地收入算入稅負,這也不能說完全對的
2014-04-08 11:07被設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日本是有大店法,控制大店開業,但好像針對百貨多些。
北京在2000年的時候,想立,后來利益沒協調好,給廢了。
我聽說的大店法好像只有法國還有,hk和臺灣也有控制大店的法規?
如ls了解以上問題,或者有針對大店的其他想法,還請指教,萬分感謝
個人認為目前的處境:
1、目前是處在租金高企的峰值階段,租金過高無論是便利店還是大型超市均為不利,但整體便利店的生存空間要靈活一些。
2、電商對傳統大賣場的沖擊還只是開始階段,將來電商的管理、信譽、品牌得到進一步提升后,傳統的大賣場還會被不斷的蠶食。
3、稅負問題,有人說中國的稅負不高,我認為是不是高低問題,而是合理問題,電商很多還不需要亂七八糟的稅,以進口的商品為例,如果從線上購買相同的商品可以低至六折,因為線上很多都不需要交稅。說不高的人,請回答物業租金高企中的間接稅負占比又有多少呢?在經營為虧損的情況下可以少交稅嗎?連鎖便利店更不敢在稅收方面打折扣,也沒有個體經營戶靈活。
未來的發展:
1、不專業的人體經營戶性質的便利店會持續橫行天下。
2、連鎖的便利店做足各項服務,在盈虧平衡點上繼續探索利潤點。
3、持續增多的便利店、生鮮類超市搶占各個小區經營,生鮮類超市在市場的夾攻下小有空間。
4、N年后在國企背景的零售業大佬建言后,稅負得到調整,市場經歷大洗牌,各種收購、掛牌、加盟整合這個終端零售產業,原本沒有計入國民消費的個體戶被整合,國民消費從數字上得到提升,一片歌舞升平,間接稅還是讓人看不到,卻要掏腰包的存在著,一至到我們每個人不再需要消費(當然我們更期待稅收制度的變革,減少貧富差距,而不是間接的平均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