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時代”OR“壞時代”?零售業發展看似走著回頭路,卻又似是而非……
小的時候,對于零售的概念,就是樓下的小賣店,里面有著各種渴望和憧憬,有八王寺汽水和花花綠綠的汽水糖,再來就是逢年過節廠里福利處堆積如山的蔬菜,成筐成箱的水果。
都說,中國用5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150年的零售發展歷程,我見證了期間的大概30年。從小賣店到購物中心,從農貿大集到綜合性批發市場,從十幾平到百多萬平,從實體零售的“黃金十年”到各路電商兇猛……回頭來看,不論哪種模式風騷一時,根源的“買賣”本質亙古不變,最為顛覆的反而是支付方式,軟妹子越來越看不到了,如此而已。
近來我常常在說的一個論題就是:還有一片“藍海”——新型便利店,其實想想,便利店便利店,和小時候的小賣店從本質上說都是一樣的,盡管當年的小賣店可能已經成長為巨無霸的商業帝國,但時光輪轉,去工業化時代,互聯網經濟沖擊帶來的碎片化消費意識重建,呼喚更加便捷、更加個性、更加關注品質和人文關懷的零售模式出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去臺灣,對于山水景色的感觸遠沒有體會人文情懷來的多,而隨處可見的24小時便利店,讓整個旅程倍感輕松。在臺灣的十天旅程,雖然去了101大樓、誠品、微風廣場等知名購物勝地,但除去有限的幾次夜市和聚餐外,幾乎所有的消費都貢獻給了便利店。臨走還在機場的7-11買了一整箱的鳳梨酥,拿回來送人。
周末,突然想吃餃子,卻發現沒有面粉了,于是拿起電話,5分鐘,樓下便利店把面粉送上門。面粉多少錢?我哪記得,記得的就是昨晚的餃子很好吃。這種沖動消費關注的不是價格,而是時效和服務,是我需要的時候,送貨小哥能隨時出現的那種心安;是我沒有零錢付賬時,一句“先拿去用”的坦然,是的,我愿意為這些買單,為一種情感和時間買單。
小賣店是永恒的生意,便利店的回歸和復興,讓我們又一次體會到“買賣”的另一重境界。
還有一片“藍海”,總有一份期待,零售業是不落的太陽。
- 該帖于 2014/8/26 16:1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