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人手不足的問題在日本便利店業界引發出話題,涉及到了便利店業界的商業模式,如何將人手不足的危機轉變成持續成長的機會,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
如何引發了這個問題
調整24小時營業機制話題發端于2019年2月。7-11旗下的東大阪市某加盟店老板由于家庭人手緊張原因,獨自決定改變24小時營業,深夜關店,結果導致被總部處罰,被處罰者驚動了加盟工會組織,社會媒體緊跟報道,7-11本部受到社會的強烈批判,于是,7-11決定在個別店試驗嘗試縮短24小時營業,不過,在4月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7&i控股社長井阪隆一和7-11社長永松文彥都表示,不準備改變24小時營業機制。
井阪明言:“針對個別店鋪的狀況可以探索靈活的做法”,但“不考慮改變24小時營業制”。永松也表示“我們將采取維持24小時營業的態度”。
61%加盟店表示人手不足
2019年3月26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了《便利店調查2018》,以日本特許經營連鎖協會的8家加盟店為對象做樣本調查,直面加盟店的苦衷。
4月5日,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說到這個調查時表示,感到人手不足的經營者,從2014年調查時候的22%激增到61%。怎樣與加盟店共存共榮,維持和發展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便利店,已經成為新的課題。
這份調查顯示,對總部的運營政策感到不滿的加盟老板也在增加,要求重新評估利潤分配、人手支援等,想更新續簽合同的意愿比例低于50%。
7&i不愿意改變的內在原因
7&i旗下便利店業績一直被人稱道,不過,集團業務結構改革進展滯后明顯。2016年就任集團社長的井阪隆一制定了一份3年經營計劃,但是推進緩慢,從完成數據進度看,估計會半途而廢。
一邊依賴于國內外便利店事業的收益,一邊推進“包袱”事業的構造改革,最賺錢的便利店事業,也充滿競爭壓力,國內便利店營業利潤率持續下降,2019年2月下降了2個百分點,跌至5%,另一方面,由于總部的費用包袱沉重,加上開設分店的土地房租上漲,銷售管理費用比率提高到2019年前的約1.5倍,達到11.5%。或許有這方面原因,對于加盟店方面主張調整本部費用的建議,井阪先生公開表示拒絕。暴露出了7&i依賴便利店的收益構造的潛在風險。
也有一種意見認為,日本型組織的代表性通病之一就是“拒絕撤退”,不肯迂回,7-11的經營團隊擔心會逐漸被侵蝕,精神根源可能是在于過分的責任感。
除了這些原因,是不是和連鎖企業的特定收益性質有關系呢?
成功便利店等不必為此操心
北海道著名的成功便利店與這幾家連鎖加盟式大咖不同,不必考慮“調整24小時營業”。1971年開始嘗試起步的成功便利店,在北海道和關東開設了1190家店鋪(截止到2019年3月末),不過,堅持24小時營業店鋪僅占20%。主要原因是,成功便利店幾乎都是直營店,商品和運輸也內制化,是公司全體提高收益的商業模型,與連鎖經營的收益體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調整24小時營業機制的熱議話題,和他們基本無關。
還有一家類似的店,就是覆蓋折扣超市、藥妝店、便利店的堂吉訶德。除了位于繁華街的店鋪以外,唐吉可德幾乎都不是24小時營業。大原社長覺得那不是很自然嗎,其實,也是因為他們主要是直營店,團隊氣氛不同,員工對于企業滿意度決定企業的活力,即使不用24小時經營,也能夠取得很好的業績。
靠加盟店收入支撐的連鎖企業,靠加盟店貢獻穩定收益,縮短時間就意味著減少收益,所以不愿意改變24小時營業體制。
24小時營業機制改變的可能
羅森的竹增貞信社長表示,原本便利店并不是24小時營業的,是根據時代消費的特點形成的規則,如果社會需求發生變化,可以結合實際進行調整。2018年10月,羅森的竹增貞信社長就表示,自助結賬、虛擬服務接待、機器人加工副食、上貨、保潔清掃,將成為便利店的未來選擇。由于人手不足,人工費高漲,不采用技術手段,店鋪將難以維持。
2019年4月11日,羅森的竹增貞信社長明確了從5月開始,根據加盟店情況縮短營業時間的店鋪合計為43家,不過,總體上還是以24小時營業機制為主。全家便利店宣布從6月開始在東京、秋田、長崎進行約270家店鋪的實驗永旺旗下的便利店ministop宣布全面引進自助結算機制。
從網絡技術發展趨勢看,針對新的零售技術普及的市場需求,便利店引進省人化技術、提高現場生產效率是不可避免的選擇。應該看清人口動態變化、晝夜購買轉化的差異等因素變化,根據地域社區消費特點調整營業時間。主動改變政策,比如調整深夜商品的價格。
也就是說,改變24小時營業機制,在日本當前的就業趨勢、消費趨勢來看,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連鎖企業的經營者要緊密關注社會演變,明確地向本部和加盟店全體傳達適時調整的政策,特別是減輕店鋪運營負擔和提高顧客滿意度的策略、方法,在飽和的便利店市場背景下,推陳出新,研發適合新的生活方式的運營機制。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19/4/19 18:5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