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鍋品牌“千味涮”全國門店全關,曾是昔日“排隊王”
來源/紅餐網
撰文/麥泳宜
“千味涮的門店竟然全關了,又一家充滿回憶的餐飲品牌倒下了。”
近期,有不少網友發帖稱,小火鍋品牌“千味涮”全國門店均已關閉。紅餐網核實發現,其在深圳最后一家門店“千味涮·喜薈城店”已于5月初宣布關門,目前千味涮在全國范圍內已無門店。
據悉,千味涮曾是深圳熱門餐飲品牌之一,自2007年開業以來,門店大排長龍的現象并不罕見,被不少消費者稱為“排隊王”。如今其門店全關消息,引起不少網友唏噓。
01
昔日網紅小火鍋品牌,如今全國門店全關
美團App顯示,目前位于深圳的4家“千味涮·健康火鍋”門店均為“歇業關閉”狀態。
圖片來源:美團App截圖
近日,一位網友在小紅書上發帖稱,其于5月6日到千味涮·喜薈城門店消費時,被店員告知“這是千味涮最后一家門店最后營業的一天”。
至此,深圳再無千味涮。
千味涮品牌公眾號顯示,千味涮于2007年在深圳萬象城開出第一家門店,主打“一人食”小火鍋。美團APP顯示,該品牌人均客單價范圍為58-81元。
而后,千味涮在深圳喜薈城、福田中心區等多個核心商圈開出門店。有網友稱“在千味涮最火的時候,好像深圳每個商場都有它的身影。”
據網友回憶,憑借DIY醬料、美味鍋底以及優雅的環境,千味涮備受消費者喜愛,并一躍成為深圳的“排隊王”。剛開業那幾年,千味涮在深圳每家店人氣都很旺,每次去吃都得排隊等著叫號。
該品牌公眾號還顯示,2009年,千味涮走出深圳大本營,在廣州開出多家分店。而后,千味涮又在東莞、中山、成都、杭州、青島、長沙等多地開設分店,巔峰時期共開出50多家,成為華南地區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
但近年來,千味涮卻逐漸走向下坡路。
紅餐網留意到,據千味涮官微2020年初發布的一篇推文顯示,其彼時門店已剩余30家,且均集中在廣東地區;2023年以來,千味涮被曝陸續關閉了東莞、廣州、深圳等多家門店,而其官方公眾號也于當年9月更新后,就進入停更狀態。
對于發展不如預期,千味涮也曾想過“自救”。2022年6月,千味涮益田假日廣場、大仟里、萬象匯三家門店升級為“自助模式”,根據門店不同,收費為98元/位或108元/位,全場任吃,無限續量,限時90分鐘。
但這一舉措,卻讓消費者認為是其變相漲價的手段。
“改成自助涮后價格就貴了好多,以前50塊就吃飽吃好,現在卻要花多一倍的價錢,真是又貴又沒亮點。”
“以前蘸料費2元/位,現在漲到7元/位,最愛的孜然牛肉醬一晚上就出一罐,吃完也不補。”
“改自助后感覺食材變得不新鮮,服務也不如以前了,不值得了……”
不過,對于千味涮關閉最后一家門店,不少消費者還是表達了不舍。一位網友發帖稱:“親眼見證了一家家千味涮關門,它是把各種火鍋小料引入火鍋屆的鼻祖。現在網紅火鍋店越來越多,差異化越來越少,經典老店卻也消失了。”
02
過氣網紅品類打了翻身仗,卻停不了“價格戰”
在千味涮的失勢之際,其代表的小火鍋業態卻在餐飲行業實現了“翻紅”。
早在十年前,小火鍋就曾風靡一時。后因大眾消費升級,平價樸實的小火鍋逐漸被市場淡忘。如今,在消費降級當下,小火鍋又憑借“高性價比”打了一場翻身仗。
據企查查數據,2019-2023年,小火鍋企業存量年復合增長率為2.8%。紅餐大數據也顯示,截至2024年7月,全國小火鍋門店數超5萬家,約占全國火鍋總門店數的10%。
廣闊的市場前景引得不少企業入局,甚至跑出一批連鎖品牌。
圖片來源:紅餐網 攝
如被稱為“火鍋界的蜜雪冰城”的圍辣小火鍋,創立于2015年,目前已開出800+門店。據紅餐大數據,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圍辣小火鍋新開門店數超300家。同期,仟味一鼎、尚百味的新開門店數均超過100家;農小鍋、串士多等品牌新開門店數也有50余家。
盯上小火鍋這門生意的,還有一眾“火鍋大佬”們。
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小火鍋品類發展報告2024》顯示,隨著小火鍋賽道熱度的上升,火鍋賽道中的部分品牌紛紛推出了小火鍋產品或者子品牌。
如海底撈推出了下飯火鍋菜;小肥羊推出回轉形式的小火鍋;大斌家于2023年陸續在全國門店上線了“一人食”小火鍋;小龍坎火鍋則孵化出了子品牌“小龍坎Minihoogo火鍋菜”。
當大魚小魚一起涌入池塘,市場欣欣向榮的同時也加劇了競爭,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價格戰的爆發。
今年以來,一眾小火鍋開始“自己卷自己”,開始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降價。
如當紅炸子雞“圍辣小火鍋”,鍋底2-3元一個,上百種食材串串價格1-5元不等,人均不到30元就能吃飽;2023年,大斌家上線了“一人食”小火鍋,彼時鍋底5元起,串串0.77元一串。到今年7月,鍋底變成了1元起;5月,呷哺呷哺將單人套餐及雙人套餐價格全面下調,平均客單價約60元,均價降幅超10%……
圖片來源:紅餐網 攝
然而,一眾小火鍋品牌們憑借“低價”這一利器開疆拓土的同時,也為長期發展埋下了隱患。
小火鍋的低價,源于對成本的控制。背后是對于食材、服務以及供應鏈的把控。試想一下,一個小火鍋門店既要交付高昂的租金,還要保證菜品豐富以及服務的周到,更要維持低價,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挑戰。
然而,行業價格戰的打響,讓不少小火鍋品牌都面臨著“高成本、低收入”的尷尬境地。這也使得一些品牌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放棄對食材以及服務,以期換取更多的籌碼,力求能在這場價格戰中活到最后。
這一做法很快就引發了消費者的反感。近期,
“楊枝甘露”的經歷引起網友們的共鳴,在小紅書關于“旋轉小火鍋臟不臟”的話題下面有高達423萬+篇筆記,“小火鍋踩雷菜品”“小火鍋合成肉”的話題下有近2萬篇筆記。
不難看出,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性價比”,即在等額價格里獲得更好、更有價值的消費體驗,并非以犧牲產品質量為前提,一味低價的小火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