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高鐵神器”引爆十億市場,有商家年入幾百萬
出品/天下網商
撰文/楊潔
春節假期結束,一場規模空前的返崗潮隨之而來。據交通運輸部預測,今年春運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90億人次,創歷史新高。
在春運的熱潮中,一件看似不起眼卻實用性極強的小物件——折疊小馬扎悄然走紅。在火車站、高鐵站及各種需要排隊的場景中,這種輕便小巧的座椅隨處可見,成為春運中的新“神器”。
對于無座的游客來說,無論是在車廂的過道、連接處,還是廁所旁,只要有一小塊空地,展開小馬扎就能在擁擠的車廂中擁有一個臨時座位;折疊后的小馬扎體積小巧,可以輕松塞入背包或者行李箱角落,既不占空間又便于攜帶。
敏銳的商家總能迅速地在現象中捕捉到商機。近一個月來,各大電商平臺上,小馬扎相關的搜索量和銷量直線上升,許多商家在標題打上“無座神器”“春運神器”等關鍵詞,吸引消費者購買。《天下網商》發現,淘寶上不少小馬扎的銷量已破萬,還有品牌推出各種材質、款式的小馬扎,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如戶外品牌“原始人”推出收納更方便的“筆袋小馬扎”,目前每日銷量超2000件;邁越休閑旗艦店推出“火車手包折疊凳”;"魯匠"則推出春運款折疊馬扎,配有防滑腳套和行李綁帶,重量僅1.2kg……
在春運催生的商業新熱潮中,小馬扎是如何“C位出道”的?
從不起眼的休息用具到“春運神器”
在不少80后、90后的童年記憶里,小馬扎是街坊鄰居間納涼嘮嗑的標配,這種木質或金屬結構的小馬扎,隨手一拿一放就是個臨時座椅,大家坐在小馬扎上,或是愜意地曬著太陽,或是彼此嘮嘮家常,是十分常見的物件。
近幾年來,隨著戶外露營文化的普及,消費者對便攜式家具需求飆升,輕便、容易攜帶的小馬扎逐漸從一個簡單的“臨時座椅”演變為一個多場景適用的戶外裝備。尤其是在露營、釣魚、音樂節、旅游排隊等活動中,小馬扎成為了對應人群的剛需物件。
看到了潛在的需求,原始人、牧高笛、黑鹿等一批戶外品牌開始在產品設計上進行創新,推出了更美觀、實用的款式,傳統的木質逐漸被鋁合金、碳鋼等輕便且耐用的材質所取代,部分小馬扎采用了可調節高度的設計,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據原始人品牌創始人酈鵬程介紹,原始人最初涉足小馬扎品類,源于極其簡單的初衷,“此前我們做了十幾年的戶外烤爐,每次帶烤爐出去用的時候,都需要配備桌子椅子,馬扎是個很基礎的品類,但必不可少。”
圖源:原始人旗艦店
在他看來,小馬扎不僅是個多場景使用的產品,覆蓋的人群還非常廣:從畫畫寫生到露營、釣魚,再到旅游排隊、公園遛彎,都能發揮大作用;兒童、年輕人以及老年人群體,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場景。
不少戶外運動行業人士提及:社交媒體分享同樣是小馬扎“出圈”的關鍵催化劑,直接推動了該品類的銷量上升。不少消費者基于自身需求和創意,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與小馬扎相關的內容,例如在迪士尼、環球影城排隊時,用小馬扎短暫休憩;熱衷手工的消費者更是將小馬扎進行個性化改造。
單品狂銷60萬個,細分品類做成大生意
場景拓展、產品升級以及社交媒體分享,推動了小馬扎的“出圈”,而春運場景,則進一步激發了小馬扎的市場需求——對于在春節期間大量需要返鄉、回程,又沒有買到票的乘客來說,小馬扎成了他們緩解旅途疲勞的重要工具,而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售價,人手一個也沒什么壓力。
“小馬扎的生意周期與人們的出行、休閑節奏緊密契合。”酈鵬程向《天下網商》表示,一般來說,每年3月—5月的露營旺季以及春節、國慶等重大節假日期間,便攜性優勢凸顯的馬扎銷量便會呈倍數增長。原始人抓住這些關鍵節點,使得小馬扎成為品牌產品線中不可忽視的爆款單品。據介紹,其中一款小巧的座椅推向市場后,已賣出近60萬個。
為了應對春節前后這段高峰期,原始人在小馬扎原本款式的基礎上做了創新。傳統的馬扎在收納時往往需要額外的袋子,不僅增加了體積,也降低了使用的便利性。針對這一痛點,“原始人”推出了筆袋式小馬扎,將原本平面的收納方式改為立體的筆袋式,背包側面放水杯的地方,就放下該產品,展開和收納可以“秒開秒收”,極大地滿足了春運旅客和國慶黃金周出行人群的需求。此外,原始人還推出了鋁合金和碳鋼等不同材質的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春運前后是小馬扎的銷售高峰。“今年我們開足馬力,提前四十天開始備貨,確保在需求高峰期能夠穩定供應,在天貓平臺上,目前品牌新推出的‘筆袋馬扎’日銷量穩定在2000件左右。”
圖源:原始人旗艦店
據酈鵬程粗略估算,馬扎在家庭備用、戶外露營、釣魚、春運、夜市地攤等場景中均有穩定需求,覆蓋人群可能達上億,以20元左右客單價測算,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十億級。
為了持續吸引目標消費者,原始人著手開展聯名合作,計劃推出與芭比聯名的粉色小馬扎,提升產品的時尚感,吸引女性消費者以及年輕消費者的目光。
爆賣10元單品,有商家年銷超百萬
越來越多的商家,盯上了這個“不起眼”的細分品類。
據《天下網商》觀察,售賣小馬扎的商家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像“原始人”這樣的戶外裝備品牌,他們往往通過創新設計,挖掘產品的功能潛力,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二是傳統產業帶的制造商,如河北、山東等地區的商家,他們扎根于成熟的制造業生態,擁有完善的生產線和豐富的生產經驗,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大規模生產。
在菏澤牡丹區小留鎮的張莊村,清晨五點,馬恒昌的魯匠木工坊已亮起第一盞燈,這間占地幾百平米的車間里,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每天有近萬把改良版馬扎在此誕生。一輛輛大卡車停在倉庫前,等待著將馬扎成品運往各地市場。
"小時候看父親做馬扎,總覺得是門餓不死也發不了財的手藝。"馬恒昌回憶道。他是土生土長的張莊村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木工技藝,在木工坊里耳濡目染,彼時,張莊村雖家家制馬扎,但產品單一、利潤微薄,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2021年,當看到戶外露營馬扎標價68元仍供不應求時,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馬恒昌腦海中浮現:傳統技藝與現代消費之間,或許只差一層創意的窗紙,如果能把小馬扎做得更加精致實用,在電商平臺售賣,或許能做成一門不錯的生意。
在產業帶源頭,小馬扎的樣式較為同質化。為了能快速脫穎而出,馬恒昌從馬扎的設計和制作工藝入手,推出了多種款式和顏色的馬扎,例如研發了帶杯托和手機支架的"釣魚神器款"、北方用戶偏愛的加寬加厚款和南方市場青睞的防潮防霉款、能承重200公斤的"大體重專座"。這些看似微小的創新,直擊了目標用戶的需求點。
“馬扎售價不高,從10元到20元不等,毛利大概在30%左右,靠的就是走量,低價基礎款在縣城賣得更好,客單價稍高的款式在一二線城市比較走俏。”他介紹道,開店幾個月后,馬恒昌店鋪的月銷量便從幾千個增長到數萬個,目前,店鋪年銷售額可達幾百萬元。
一個個見證歸家團圓的小馬扎,如今又隨返崗大軍踏上新征程,為新一年的奮斗旅程增添一份支撐與力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