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業務下滑,伊利能否突破“瓶頸期”?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劉曠
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市場競爭近乎白熱化,乳制品行業,深陷需求銳減的泥沼,頭部乳企伊利亦未能幸免。2024年前三季財報顯示,伊利總營收為890.39億元,同比下降8.59%;凈利潤為108.68億元,同比增長15.87%。
為了應對市場挑戰,伊利試圖實施生育補貼計劃,刺激市場需求、拓展市場份額,打破市場困局。伊利股份發布公告,4月將推出16億元生育補貼計劃,為全國范圍內符合條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不少于1600元的生育補貼。
這看似慷慨的補貼計劃,究竟是開啟新局面的“金鑰匙”,還是在龐大行業壓力面前的杯水車薪之舉?亟待市場給出答案。
營收下滑,跑不動了?
回溯往昔,伊利的光輝戰績熠熠生輝。
在液奶業務領域,伊利穩坐行業頭把交椅,旗下諸如金典、安慕希等明星產品,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與深入人心的品牌塑造,構筑起難以逾越的市場護城河,成為國內消費者選購乳制品時的首選。
此外,伊利產品已成功登陸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洲,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憑借著在全球范圍內對奶源、生產、研發等全產業鏈資源的高效整合,伊利不僅實現了從中國第一到亞洲第一的跨越,更在全球乳業競爭格局中,強勢躋身第一陣營。
然而,當下的乳業市場,“寒冬”氣息彌漫,伊利的日子也不好過。
據了解,伊利設定2024年營收目標為1300億元,相比2023年的1262億元,增長3%;利潤總額目標為147億元,相比2023年的117.2億元,增長25%,但從今年三季報情況看,壓力很大。2022-2023年,伊利公司管理層也已經連續兩年業績未達標。
一方面,乳制品行業正經歷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陣痛,市場供需失衡,伊利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
近年來,國內牛奶產量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奶牛存欄量增加、養殖技術進步等因素,促使原奶產出持續上揚。但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新生人口數量的持續下滑、消費降級,消費端增速顯得步履蹣跚。
另一方面,伊利創新能力不足,其以液體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飲為核心的產品矩陣,正遭遇“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2024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伊利的第一大業務液態奶,貢獻了368.87億元的營收,但同比減少了19.61%;奶粉業務貢獻了145.09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7.31%,但較低的增速難以支撐巨頭體量;冷飲產品營收同比大幅下滑20.04%,甚至在第二季度同比大幅下滑44.27%。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積極布局飲料業務,推出新品類產品如“暢意100%奶啤”和礦泉水、冷泡茶等。財報數據顯示,新品類上半年貢獻的營收僅為4.06億元,同比下滑26.5%,占比不足1%,營收貢獻有限。
乳業寒冬下,伊利基本盤動搖,增長引擎失速,讓人不禁疑惑:伊利真的跑不動了嗎?
老對手、新勢力“多維圍剿”
在乳業江湖中,伊利這位曾經的常勝將軍,如今正遭遇來自老對手和新勢力的多維圍剿,四面楚歌的壓力很大。
在渠道方面,伊利在部分基層渠道的拓展進程中,節奏稍顯遲緩,網點覆蓋密度不足,且在渠道管理精細化程度上,與蒙牛存在一定差距。
一二線城市市場趨于飽和,下沉市場繼續成為乳業市場的引擎,伊利、蒙牛加速拓展市、縣級市場,“下沉戰事”激化。據了解,蒙牛憑借“鎮村通”項目,強勢覆蓋4000多個鄉鎮,直控村鎮網點數量在2021年就已達到60萬家,將銷售網絡深深扎根于基層市場。
在產品方面,飛鶴通過“科研+營銷”雙引擎驅動,在嬰配粉領域構筑起壁壘,使得伊利在嬰配粉市場的競爭中愈發被動。
伊利每年投入銷售額的3%左右用于研發,而2024年飛鶴研發投入占比達6.3%,是伊利的2.1倍,還新增國內外授權專利153件,累計獲得國內外授權專利659項;更關鍵的是渠道下沉——飛鶴“星媽會”會員體系覆蓋2800個縣域,復購率高達78%,而伊利金領冠在此區域市占率不足15%。
無獨有偶,君樂寶以“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撕開缺口,這種錯位競爭讓伊利奶粉業務陷入“高端化受阻、大眾市場競爭白熱化”的雙重困境。
君樂寶“詮維愛未來”HMO奶粉2024年營收增長45%,在四線城市母嬰店覆蓋率超90%。當伊利還在為奶粉業務渠道庫存焦頭爛額時,君樂寶已通過“工廠+牧場+消費者”直連模式將渠道成本壓縮至12%,比行業平均低18個百分點。
在品牌營銷方面,以認養一頭牛為代表的新興品牌崛起,通過創新營銷模式吸引消費者目光,搶占份額,對伊利增長造成擠壓。
認養一頭牛獨創“認養奶牛”的營銷方式,不僅增加了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互動性和粘性,還讓消費者對產品的奶源品質有了更直觀的認知和信任。在短短幾年內便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分食了原本屬于伊利等傳統乳業巨頭的市場蛋糕。
總之,老對手在產品、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創新和優勢,以及新勢力的強勢崛起,正全方位地沖擊著伊利的市場地位。
巨擎革新,并不容易
市場競爭激烈、營收下滑,凸顯伊利發展隱憂,其需要一場刀刃向內的革命。
短期來看,伊利應砍掉非核心業務聚焦核心業務,攻堅研發建立技術壁壘,提升在奶粉市場的話語權與競爭力。
伊利通過重金投入,吸引頂尖科研人才,建設先進研發實驗室,深入研究母乳營養成分、嬰幼兒營養需求等關鍵課題,力求在奶粉配方、生產工藝等方面實現突破,打造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中期來看,伊利需重構渠道生態,打破下沉困境,奪回被競爭對手蠶食的市場份額。
一是,加大對下沉市場的資源投入,制定專門針對鄉鎮市場的渠道拓展計劃;二是,加強對基層經銷商和終端網點的管理與服務,開展經銷商培訓項目,提升其銷售能力與市場運營水平。三是,利用數字化手段,構建渠道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控產品流向、庫存情況以及終端銷售數據,實現對渠道的精準管理與決策,打破在下沉市場的發展困境。
長期來看,伊利應積極布局新興市場,瞄準銀發經濟在精準營養領域持續發力,開拓新的業績增長空間。
比如:利用基因檢測、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為不同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營養解決方案,或者提供針對性的健康食品。從“賣產品”轉變為“提供健康服務”,實現從“渠道巨頭”向“價值創造者”的蛻變。
綜上所述,乳業新周期已然開啟,留給伊利調整轉型的時間窗口正逐漸收窄。這場來自老對手與新勢力的圍剿,本質上是乳業傳統發展模式與新消費時代需求的激烈碰撞。伊利需要在短期優化業務結構、中期重構渠道生態、長期精準布局新興市場,才有望在乳業新的競爭格局中實現可持續增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