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要做「好生意」
出品/零售氪星球
撰文/晨欣
瞄準大眾的低價折扣風橫掃零售業,叮咚買菜卻選擇深耕“少數人”。
"我們考慮競爭的時候,發現零售、電商都講‘多快好省’........我們能做的,就是'好'" 。
7月的2025供應鏈生態峰會上,面對臺下300多家供應商,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宣布,未來的叮咚買菜,“不做所有人的75分,只做少數人的120分”。
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
這是2024年底,叮咚內部制定的“好用戶、好商品、好服務、好心智”4G戰略的首次公開披露。
梁昌霖上一次在供應商大會亮相,還是2021年底。當時,他分享了一個“對號效應”的感悟:“人間正道不會是線性的,最好是一個‘對號’。有時需要沖下山坡,但再次沖上來,就是更高的高峰。”
從那時起,叮咚買菜放棄創業前5年“隨大流”的互聯網低價思維,通過發力商品和提升效率,實現迄今連續10個季度Non-GAAP盈利,以及2024年全年GAAP標準盈利,成功打出了一個“對號”,也證實了在業內多年備受質疑的前置倉電商。
未來,叮咚買菜篤定走“窄”路,做差異化的“好生意”。
01
好生意 “小而美”
所謂“好商品”,叮咚買菜一個重要評價指標是高黏性、高好評。
聚焦“好商品”,2025年上半年跑下來,梁昌霖的感受是,“只有半年時間,增長勢頭很猛,反映了這個策略,對市場的理解是對的。”
圖源:叮咚買菜
比如,理解好品質、好價格的“好用戶”大有人在。半年下來,叮咚買菜App上,愿意為品質買單用戶占比30%,他們消費占比高達68.5%。而在新增客戶中,80%是叮咚定義的“好用戶”。
叮咚買菜大盤用戶復購率61.5%,但“好用戶”復購率是94.5%,“我們一直講“復購為王”,今天‘好用戶’的復購非常強。”
目前,叮咚買菜平臺占整個Sku 28%的1606個商品, “這些商品復購率基本可以跑贏商品大盤的20%以上。”叮咚買菜CFO兼叮咚谷雨董事長王松透露。
2025年上半年,叮咚買菜淘汰了4216支商品(含換季汰換)。目前,叮咚買菜App上,好商品Sku占比40%,GMV比提升很大。比如,蔬菜消費中,有機菜占比20%;黑豬肉在豬肉類銷售占比是40%。
好商品會“培育”出有高忠誠度和粘性的品質追求者,他們的穩定消費,提升銷售額,也會反哺平臺提供更多好商品。
從行業維度,“人群先于產品,需求定義供給”成為近年國內零售業進化的大方向,市場上,專注細分人群特定需求的新業態和玩家不斷涌現。
比如,奧樂齊、盒馬NB們,通過自有品牌+折扣價格,錨定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而近年火爆的會員商店,則通過“會員費”篩選出目標中產人群,為其提供精選商品。
叮咚買菜,“不做所有人的75分,只做少數人的120分”的選擇,本質是一種圍繞“人”的零售業態的細分化。
但,看似“小而美”的差異化定位,內蘊的市場規模未必真的“小”。
日本市場提供過一個現成案例。2012年,7-11推出自有品牌產品7-Premium系列時,沒有采用大部分零售商自牌商品的“低價”賣點,而是注重“高品質”,反而讓7-Premium異常大賣。
7-11創始人鈴木敏文認為,對商家而言 ,比起追求“高品質”,制造以“經濟實惠”為賣點的產品相對更容易。但假如重視價格和重視品質顧客分別占60%和40%,零售商不被那些九成商家都虎視眈眈、毫無壁壘的大眾市場蛋糕蒙蔽,選擇市場空白地帶的40%重視品質顧客,反而可能取得巨大成果。
“在這個基本上沒什么競爭對手的市場地帶,10%的賣方輕松坐擁40%顧客的壓倒性支持。這是7-Premium系列的銷量讓其他同類PB產品望塵莫及的秘訣。”
在鈴木敏文看來,“根據市場大小論英雄,還是憑借自我差異化找到勝利之路,其中的差別正在于此。”
而對于梁昌說,要做“好生意”的叮咚買菜,也是在構建一種市場競爭的“自我差異化”。
相比爭奪用戶和流量,但供應鏈做得很淺的平臺公司,叮咚買菜做“一寸窄,一公里深”,可以深耕供應鏈,建立生態。當然,這需要花很長時間,
02
“健康”的好生意走得很靠前
目前看,叮咚買菜探路“好生意”,其實已有近4年的布局。
2021年底的供應商大會后,叮咚買菜放棄“跑馬圈地”的規模化,聚焦商品,將商品規劃及開發定義為四個方向:研發和生產3R食品,滿足家庭餐食場景;通過產地直采與訂單農業,為消費者提供安全鮮活的生鮮食材;通過聯合開發創新標品,為追求健康輕盈的用戶提供輕食尖貨; 通過需求識別與商品開發,為不同細分人群提供科學的營養解決方案。
在定義“好商品”上,除了場景化、安全和鮮活,“健康化”布局就占了2個方向。叮咚買菜副總裁張奕認為,過去幾年,叮咚把商品的健康化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且,“在健康化這條道路上,叮咚買菜始終堅持自己獨特的認知和實踐。”
圖源:叮咚買菜
從叮咚買菜今年5月新改版的App看,新增的“品質之愛”專區,在尋味中國、招牌好貨和澳洲直達等在地、進口專區之外,健康化食品已被迭代細化為4個類目:有機匯、配料干凈、寶媽嚴選和低GI(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數)。
這其中,跨品類、全場景布局低GI食品,叮咚買菜在國內電商平臺是第一個。
在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段盛林看來,低GI是眼下健康江湖里熱度最高的“當紅炸子雞”。這個加拿大人Jekson 1981年提出的概念,經過國際GI基金會40年的研究驗證,被證實是健康的“多面手”:顯著降低餐后血糖波動、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延長飽腹感、促進脂肪氧化、提升運動耐力、降低炎癥風險,甚至有益肌膚健康——其益處覆蓋全人類、全生命周期。
尤其對中國人,低GI飲食更具緊迫的現實意義:作為谷物主食大國,伴隨飲食日益“精致化”,國人碳水攝入的GI值風險持續攀升。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人飲食GI值全球最高,甚至坐擁全球最高的糖尿病發病率(約2.3億患者)和龐大的肥胖人群(約2億)。
而國人健康意識覺醒,這幾年,低GI的應用場景也從血糖管理,拓展至體重管理、運動營養、母嬰健康等多領域。有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低GI食品銷售額約1300億人民幣,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
健康化是國內零售商超都瞄上的新戰場,從市場反饋看,對叮咚買菜已嘗到近年健康化布局甜頭。
叮咚買菜2021年6月上線的全國首個兒童食品專區“寶媽嚴選”,目前有超500個Sku,2024年銷售額突破11億。今年上半年,寶媽商品銷售額大盤占比7%,用戶復購率近8次,是平臺用戶的2倍。
2022年10月,叮咚在電商里第一個推出“清潔標簽”商品,迄今積累超450個Sku,今年上半年,這類商品銷售額近5億,同比增長21%,低脂、低卡等健康商品銷售則增長了3-8倍。
一位目前在加碼健康化產品的商超管理者告訴「零售氪星球」,據他們內部調研,在行業內,叮咚買菜在健康化上布局最早,“很全面,也很不錯”。
03
“過天橋” 道阻且長
從叮咚買菜要重點發力的“健康化”商品——低GI食品看,是一塊公認難啃的“硬骨頭”。 幾乎是叮咚買菜需要實現“一寸窄,一公里深”理念的一個典型代表。
這個尚處在早期階段,行業標準未完全建立的新興健康領域,極具復雜性,且準入門檻高。從供給端看,上游投入不足、研發動力弱,原料創新少、檢測成本高,除非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單憑零售商一己之力,很難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收獲。
為了all in“好商品”,叮咚買菜2025年初開始全面布局,包括調整組織架構,原來的商品開發中心被拆解為10個獨立事業部,由CTO、CFO等高管直接掛帥。每個高管都有明確聚焦方向,或專注向上游走,加碼產地供應鏈,打造地域特色/差異化商品;或保證平臺升級的數智化;或聚焦出海;或專注商品健康化。
此外,過往數年,叮咚買菜對供需協同進行數字化改造,而在AI上的補充,也讓叮咚買菜形成了一個升級版的“數智大腦”,助力全鏈路精細化管理,也會保障食品安全和鏈路真實性,輔助商品開發人員全鏈路智能化的商品生命周期管理。
比如,目前,叮咚有一整套的AI支持的新品測試計劃。一個新品上架7天,就能得到完整結論。這意味著,相比傳統零售商,數智化讓叮咚成為一個極高效的測品平臺。
而叮咚買菜的品控部門,也在探索“數智化”加持的求真溯源系統,摸索從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到配送的全鏈路透明化。“這同樣是一個硬骨頭,不會很快。”一位接近叮咚買菜人士評價。
梁昌霖坦承,“我們要做‘一寸窄,一公里深’。‘一公里深’很復雜,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完全做下來,需要和大家一起合作。過去我們通過自己參與、業務合作、戰略合作、自己投資,確實涉及到每個環節的部分點,但這個市場非常大,更多的是需要與大家的合作。”
顯然,叮咚買菜要用商品和生態思維,取代流量和平臺思維,嘗試搭建“共贏”的供應商生態。
今年上半年,叮咚買菜在規模化直采和訂單養殖的基礎上,陸續聯合上游合作方成立黑豬養殖基地、數字漁倉。截止今年7月,叮咚買菜的生鮮基地供應商大概574家,這部分供應商貢獻整個供貨占比的72%。在水果和蔬菜上,有132家基地訂單種植供應商,水產上有85個水產聯合養殖供應商。
2025年,叮咚買菜還計劃將其在供應鏈端積累的數據能力開放給供應商,包括分享短期銷售預測,幫助后者穩定備貨及共享消費趨勢洞察。
在最新的這次演講里,梁昌霖分享了一個“過天橋”的故事。
穿過一條車水馬龍的主干道,可以走天橋或一條隧道。過天橋,前期要花很大力氣上橋,后面再輕松下橋。而走隧道,前期下坡路很輕松,但后期,還要花力氣上坡。叮咚買菜,更愿意“過天橋”。
“卷”品質、“卷”少數人的極致滿意,“過天橋”, 叮咚買菜放棄短期視角下的“走隧道”,在“卷”價格,成為零售業群體性效仿的當下,為國內生鮮零售業提供了一個差異化競爭的樣本。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