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年商業地產輝煌發展 本土“如何借鑒”
中國人對日本產品和文化都有著近距離接觸。無論是日本的電器、日劇、音樂、時裝還是漫畫,都在浸染著我們的生活。有興趣的話,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吧。
10月份,筆者考察了日本眾多城市的商業地產。現在回想起來,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那一派繁華的百貨業、地下商業,以及遍布城鄉的便利店。
百貨業態依然是各城市商業發展的頂梁柱——在對東京各商圈和大阪、名古屋等城市商業考察中,筆者深深感覺到了這一點。百貨業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在不斷調整中最終成為各業態之首。從東京銀座、澀谷商圈中各家百貨店看來,幾乎都圍繞在交通叉路口,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絕妙的錯位經營之法讓大伙兒都活得不錯。
穿梭于澀谷中心區的109百貨、東急TOKYU、西武、PARCO、OICITY丸井等多家百貨店之間,以一個購物者的切身體驗來說,感覺109百貨確實是東京時尚的代表,這里邊的服裝更適合十幾歲到二十出頭的年輕消費者。東急百貨由于把守交通樞紐優勢,商品對年齡層的包容性較強,更大眾一些。而PARCO主要定位于精英白領,西武百貨則引領著商圈的最高端,LV等世界一線品牌多集中于此。
不僅如此,同一品牌的不同店鋪也能很好地做到錯位經營。在同一區域內,同一品牌的百貨并非只有一家店,它們可能會相鄰幾棟大樓,或與其他品牌百貨店相隔穿插,但這并沒有影響其各自的發展。如109百貨一店與109百貨二店相隔三個路口約100米,兩店商品的定位能明顯感覺出年齡層次上的差距,二店商品所定位的人群年齡要更高一些。又如PARCO一店全部是女裝,二店則全部是家居用品,兩店只相差一個路口。
日本不僅地上商業發展繁榮,地下商業更是令人贊嘆。在城市商業中心區的地下商業多能開到地下二至三層。由于燈光及硬件配套設施的到位,購物的舒適指數絲毫不會因身處地下而有所降低。
與日本相比,我國地下商業差距較大,不僅在于日本更加重視地下商業空間的開發,還在于其完善的消防安全措施及機制,以及常年不定期的安全演習。此外,日本地下商業街多與地鐵相連,地上出口也是四通八達,有人戲稱N多出口。這樣既提高了安全性又保證了人流量,可謂是一舉雙得。
從東京到大阪,筆者路過了橫濱、箱根、名古屋、奈良、京都、神戶、大阪等九個城鄉地區。一路走來,最大的感受是日本城鄉差別很小,鄉村也像城市一樣干凈整潔,尤其是購物也如在城里一樣方便。這有賴于遍布城鄉的便利店和隨處可見的自動售貨機。而且,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便利店的大小及店內布置幾乎完全標準化,店中商品也與城市中商業基本一樣,是全國統一配貨。還有一點頗具特色。每到一處新的地區,當地便利店還會專門增加一兩個貨架展銷當地特色商品。這對旅客來說,尤為方便。
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在超過1000美元時,便利店這種商業形式就會開始得到發展。我國很多大城市人均收入早已經突破這個數值,便利店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蓬勃發展。從日本便利店的普及與受歡迎程度來看,這種便利于民的商業業態,在我國一定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其商業地產的發展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循序漸進的,并沒有大量商用物業閑置的現象。
而我國商業地產受房地產投資拉動,造成商用物業用房供應短時間激增。加之早期商業地產開發的商用物業多以銷售為主,并沒有培育出良好的商業圈氣氛,導致更多商用物業因不能開業而空置。盡管我國商業地產未來發展的空間無限,但消化這些大量閑置著的商用物業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一點值得關注,也亟需解決。
(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