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鼎丁玉章的企業哲學:規模沖動 文化按壓
編者按:從本質上來說,企業都有做大規模的沖動,創業企業更是如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冀望市場份額的迅速提升,銷售規模的快速膨脹,可以更有效地抵御市場的風險,但恰恰是這種規模沖動,往往使得企業不顧自身資源和能力的限制,片面地追求更多的客戶、更高的增長速度、更多元的業務等,因此最容易將企業傾覆。
上海海鼎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鼎”)已經有了超過15年的發展史,在現今中國企業平均壽命不足5年的企業群體中,創業乃至成長可謂步入正軌。但海鼎的創業歷程并非順風順水,其間也曾多次面臨危機,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創業初期的海鼎也陷入了規模沖動的陷阱。例如,海鼎曾試圖通過收購兼并迅速做大,結果消化不良、發展受挫。
迅速規模化的失敗,讓海鼎領悟到了文化的力量,正是由于并購后文化整合不力,海鼎一度陷入困境。為此,海鼎開始將其發展置于文化建設的基礎上。一方面,基于自身能力的考量,控制規模和增長速度,通過“戰略減速”和有系統地放棄一些客戶,全力深耕核心客戶,保證了核心業務的持續增長和客戶的忠誠度;另一方面,將員工的服務精神、價值觀等軟性因素融合在文化的框架下,達成了文化滲透的一致性效果。可以說,海鼎十余年的穩健發展,其背后驅動力正是這種文化張力。
做一個怎樣的創業者?企業發展的速度要多快?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客戶?
管理者易犯的錯誤是:一味強調創始人的能力,卻把自己做成了“孤家寡人”;快速擴張時忽視企業內部的資源和管控能力,最后成為“泥足巨人”;不加挑選地開拓客戶,訂單“成災”卻“廣種薄收”;
海鼎董事長丁玉章則有自己的一套“企業哲學”。在他看來:創始人首先要能夠鼓舞人和凝聚人;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是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要抵制住“一夜暴富”的誘惑;控制客戶數量,通過做深做透客戶,實現企業的增長。
創辦于1992年的海鼎目前已經是國內重要的商業流通信息化、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解決方案的服務商,主要服務于連鎖零售、倉庫物流、購物中心、專賣店、電子商務平臺等商業流通環節的企業。目前,海鼎的年營業額在3 000萬元左右,保持著每年比行業平均水平略高的增長速度,并先后吸引到上海九百、山西電力等企業的投資,正努力沖刺成為中國第一批創業板的企業。
文化魅力的本源
創業者是企業文化構建的第一推動力,同樣,海鼎文化也打上了丁玉章的烙印。
出身書香門第的丁玉章對中國傳統文化推崇備至。在他看來,學會“庸俗”,可以讓一個人在社會上混得不錯。但是一個創業者真正要把企業做大,實現人生價值,最終要靠內心的純正,這種純正往往來自傳統文化的熏陶。
十幾年前,丁玉章還是華東理工大學一位年輕有為的“海歸”,如果按照設計好的道路,他可以按部就班地發表論文、評職稱,成為一名在社會上受尊敬的大學教授。
但丁玉章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恰巧,當時他承接了上海恒大超市收銀系統的軟件開發項目,就此闖入了商業自動化領域。盡管當時這一領域看起來前途渺茫,此后數年海鼎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很長時間內,海鼎的產品都不被流通企業認同,市場開拓非常困難,“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不過,有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情懷的丁玉章覺得,開拓這個領域比按部就班地寫論文更有價值。
創業初期,沒有錢、沒有地位、不被看好,甚至還要遭受白眼和排擠,但仍有不少人愿意追隨丁玉章,認可他“認真、務實、為人可信”。一位學生回憶說:當時丁玉章的學生中,有個體育特招生,學習能力較弱。丁玉章一邊讓他跟著自己在學校學習商業自動化,一邊又自己掏錢讓該生同時去學駕駛——當時駕駛員是社會的熱門職業之一,為的是他將來能夠有一份好的工作。
丁玉章認為,將“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于企業管理,可以讓海鼎繼續獲得成功。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是古圣先賢為治理國家社會而提出的,而國家、社會和企業都是社會組織,中國傳統文化當然也可以被吸納,用于中國企業的治理。
丁玉章對權力和金錢也看得很淡。2001年他退出了總經理的位置,2003年后更是逐漸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而且他把自己的股份稀釋到10%以下,更多的股份分給了一起創業的員工,并給未來的骨干留了數百萬股。
眷眷寸進,洋洋萬里
海鼎身處的IT行業,不乏一夜暴富的先例。因此在海鼎的發展過程中,來自投資者的回報壓力、員工的期望,還有丁玉章本人內心的沖動,都曾經干擾過他的理性判斷,也釀成了兩次危機。
第一次是企業正式成立的第三年。當時海鼎年增長率達到20%~30%,但和當時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互聯網企業還遠不能比。“這樣增長下去,何時才有奔頭”,很多員工為此所困擾并陸續流失,海鼎一度面臨著“紅旗能扛多久”的危局。
第二次是1999年,當時海鼎獲得了市場的肯定并得到了融資后,希望繼續迅速做大以便上市融資,因此兼并同行、開設分公司,大量招聘新人,將一大批缺乏經驗的員工提拔到中層位置。但是快速擴張的結果是服務質量的下降、客戶的抱怨、若干核心員工的離職。
市場有時候看上去很美。前有誘惑,后有眾人推,此時管理者往往會失去冷靜的判斷,忽視內部資源和能力的約束,追求高速增長。丁玉章認為,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學會抵制這些誘惑,控制企業發展的節奏和速度,必要時踩剎車。
在1999年的危機后,丁玉章提出了“戰略減速”的概念,有意控制增長勢頭。2001年3月,海鼎停止了當年的市場開拓業務,2002年初,海鼎再度喊停市場份額拓展。此后3年,丁玉章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了企業內部流程的改造和文化的建設上。
丁玉章認為,企業發展的速度不是來自市場,而是企業的“文化張力”,也就是企業內部的文化成長能力和對新進員工的同化能力。
海鼎的兩次危機,很大程度上源于企業文化建設的不足。當時有些員工把海鼎當成“撈世界”的地方,價值觀和公司相左;第二次危機中,海鼎兼并了一家同行企業,結果發現兩家企業的文化截然不同,海鼎又無法加以改造,最后只能以關門遣散而告終。
在丁玉章看來,企業文化的建設必須先于企業的發展。如果文化張力不夠,就必須控制增長規模。他并不認為控制增長規模是一種保守的做法,“其實只要企業每年有穩健的成長,若干年后就會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如果更精辟地總結上述思想,就是“眷眷寸進,洋洋萬里”。這是丁玉章在日本大阪機場的一家餐廳看到并抄錄下來的。
深耕“有限”客戶
彼得·德魯克認為,在一個創新型的組織里,管理者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在組織面臨變革時懂得如何“有系統地放棄”。
在丁玉章看來,控制客戶數量,有系統地放棄一些客戶也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如果像灑胡椒面一樣對客戶來者不拒,結果往往是訂單“成災”卻“廣種薄收”。
海鼎不僅在2002~2003年多次主動停止承接新業務,即便是今天,也很少主動去開拓新客戶,甚至拒絕許多送上門來的客戶,因此在同行和客戶中落下了“高傲”的名聲。不過,海鼎的客戶忠誠度非常高,在海鼎的客戶中不乏可的、百聯、SOGO等知名企業。
這是基于市場現實的考慮:美國的商業企業,每年平均有2%的銷售收入投入到信息化中,而在中國,這個數字連0.2%都不到。如果像灑胡椒面一樣,什么客戶都做,利潤空間很小,企業就只能克扣員工和供應商。“回報一定是偷工減料、質量難以保證、信譽和品牌無法樹立,這種逆向循環無所不在。”
因此,海鼎的途徑是:精選客戶,把有限的客戶做深做透。現在海鼎的增長更多來自老客戶業務的延伸。固此,大約80%的軟件可以重復使用,這無形中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隨著客戶規模的擴大,以及對信息化認識的提高,海鼎可以通過自己和客戶長久的友好合作建立的信任關系,影響客戶,獲得更多的訂單,從而實現企業的成長。
(中歐商業評論 胡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