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饅頭店一年賣千萬元 只接受預訂
開欄語:兩年前,一把小小的梳子讓譚木匠成了上市公司,對于從來不缺傳奇的商界,就在不少小本創業者難以走出困境的時候,有那么一群人,雖然就只是在街邊賣饅頭、小面,做著毫不起眼的事情,然而,就在不經意間,他們卻悄然成了大器。從本周起,發現商機版面將專門挖掘這樣的平凡創業者,聽他們講述各種不起眼的大生意。
開家饅頭鋪能有多賺錢?答案是可以兩年內在主城買套房。不管你信不信,但這是真事。
在大坪就有這樣一家饅頭鋪,它的知名度跟它的“長相”完全不成正比,沒有當道的鋪面,也沒有華麗的店堂,然而因為好吃、難買、只接預訂不單賣這些不走尋常路的銷售方式,消費者幾乎遍布全城,甚至還有團購網主動找上門為其做網上代理,一家單店一年的營業額居然能上千萬,白手起家的老板也因此兩年內就在主城買了一套房。
打工仔回渝
投資萬元開家饅頭鋪
今年40歲的鄧世華就是這家饅頭鋪的老板。昨日下午,記者在大坪車站附近一處不起眼的居民樓里找到他時,他依然和其他伙計一樣,在后廚間里忙碌著,而大門口一大堆饅頭,足足碼了近一人高,鄧世華告訴記者,這些都已經訂出去了,四點前會有人來取。
“最開始做這個也沒其他的原因。”鄧世華告訴記者,他是榮昌人,2003年南下深圳打工,也開過餐館,但結果都不理想。于是返回重慶后,一直在想如何小本創業。
多方考察之后,2009年,他決定開家饅頭店。“一是我之前有食品行業的經驗,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初期投入不高。”他告訴記者,包括門面租金和機器設備,初期總共投入了1萬元左右。
項目確定后,如何經營卻是一個問題。“之前雖然在餐飲行業干過,卻沒有做過饅頭。”他回憶說,那時就天天搭公車,到重慶的大街小巷嘗別人做的饅頭,有時候一日三餐吃的都是饅頭。另一方面,自己也在家勤練習,每天報廢的饅頭都有五六百個,漸漸也摸清了些門道。
在深圳打拼的經歷,讓他比一般的同行看得更遠。在摸索市場的時候,他發現有的饅頭店為了降低成本,在饅頭里面添加甜蜜素、色素等添加劑。“如果要生存,就必須走在前面。”鄧世華說,在反復試驗的過程中,他用南瓜取代色素,并且饅頭定價比別人高一倍以上。那時其他店才賣0.4元/個,他的售價為0.8元/個。
由于價格高于一般的饅頭店,在經營初期,消費者并不買賬,那時一天最多賣幾十個饅頭,一個月下來連交房租都不夠。不過,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慢慢地,由于口感越來越好,回頭客也日益增多,終于在經營半年之后開始盈利。三年之后,他已在主城買了一套房。
只接受預訂
另類營銷創品牌
凡到過這家名叫“絲絲饅頭店”的顧客,印象深刻的不僅是其口感,還有它的銷售方式 只接受預訂,并且數量至少是10個。
鄧世華說,由于制作饅頭的各項原料都是最好的,雖然價格比一般的饅頭貴,但利潤并不高。為了節省成本,最開始就是他們夫妻和從老家來的母親三人從早上三四點就起來做饅頭,但面對日益增多的顧客,每天還是供不應求。不少顧客從店一開張就過來排隊買,排到后面沒有買到饅頭的顧客還常常為此扯皮。
一天,一位老顧客來買饅頭時,找鄧世華要了電話號碼,說家里人都愛吃,今后先打電話預訂,等下班了再過來拿。鄧世華就將電話號碼告訴了包括這位顧客在內的三位顧客。沒想到,之后電話號碼一傳十,十傳百,許多顧客都打電話前來預訂,后來,網友將電話號碼共享到網上,慕名前來訂饅頭的顧客越來越多了。“這也是誤打誤撞的一種銷售方式吧。”他笑著說。
雖然在他看來,只是誤打誤撞,但是在消費者群體里,這個小小的饅頭卻有了很多傳奇色彩。由于“難買”,一時間被網友冠以“最牛饅頭”、“最吃皮饅頭”等名號。家住石坪橋隆鑫國際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她第一次知道這個饅頭店是去年在小區群里看到大家議論,大坪有家賣饅頭的特別牛,想吃必須提前預訂,10個起賣。這讓劉女士很是好奇,當時她還不信邪,跑到了鋪子里想要買兩個,竟然被拒絕了,店主還要求她提供預訂的手機號。無奈之下,她參加了小區鄰居們自發組成的團購。“我記得那時候打算訂100個饅頭,心想可能等三五天就能提貨,誰知道預訂電話打過去一問,老板說生意太好了,搞不贏,要一個月之后再去拿。”這樣的回復讓劉女士哭笑不得。不過,正因為這樣,這家饅頭店愈發神秘了。還好,在幾經周折后終于嘗到饅頭滋味的劉女士并沒有失望,現在偶爾還會買幾包送給朋友。
如今,鄧世華已經在大坪、新牌坊、回興開了三家店。據了解,目前單是大坪一家店每天能賣出近5萬個饅頭,單店單日營業額達到6萬元,按此推算,其一年的營業額輕松超千萬。另外兩家店面目前雖然沒有大坪的營業額高,但是每日銷量也不錯。
顧客成投資人
和老板合伙開公司
鄧世華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經常引來開奔馳寶馬等豪車的消費者,黃詩琨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一家機械公司的老總,經常開車過來買饅頭,看到饅頭店不光受到本地人青睞,還經常有外地人來購買,他和鄧世華一合計,決定投資鄧世華開公司。今年初,鄧師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開張,他們的目的是打算把饅頭賣得更遠。
據介紹,“大坪絲絲饅頭”已經注冊成為商標,重慶鄧師傅食品有限公司已投資200萬元在九龍坡區九龍園B區建生產廠房,現設備、人員等都已具備規模化生產的條件,為此向質監局申請生產許可證,并已通過專家審查組的審查。
經過市場調研,他們計劃在1年內完善自己的銷售渠道,屆時每日供貨將在20萬~30萬個之間,年產值將上億元,解決就業人口300人。他們更遠的計劃是,三年內建立全國銷售渠道,使其產值達20億元以上。黃詩琨介紹,在今年底還將在上海、成都設立新的廠區,將饅頭賣到外地。
除此之外,在目前番茄、南瓜兩種口味的基礎上也將研發更多的新品種,但不變的是,依然保持中高端路線,今后價格最貴的饅頭可能會賣到幾十元/個。
專家解剖
不走尋常路 饅頭也能變成金疙瘩
做饅頭,賣饅頭,兩年能買房,三年獲得投資,這樣的創業經歷頗具傳奇色彩,鄧世華的成功到底有哪些值得大家借鑒的地方?為此,我們邀請專注于商業模式研究的重慶工商大學MBA教育中心主任馮仁德教授來為讀者解讀,讓記者驚詫的是,馮教授對這家饅頭鋪早有耳聞,甚至一直關注,他的同事甚至打車從南坪到大坪買幾大口袋饅頭回家。
馮仁德認為,這家饅頭鋪成功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產品的細分。“人有三六九,饅頭也有高中低。”馮仁德表示,鄧世華的成功,首先在于對市場的把握。在大家眼里,面點往往應該是價廉物美的,但是他卻要賣1.2元一個,在饅頭行業里,做到了高端。
第二,是差異化經營。“在消費者眼里,他的饅頭是很特別的,無論從顏色,味道,甚至價格,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馮仁德表示,鄧世華做出來的東西看上去像饅頭,但是又像花卷,吃上去香香甜甜又有點像是面包,如果不是他自己說是“絲絲饅頭”,沒人能定性到底是什么。不過這個典型“四不像”卻是其他街邊小販所不具備的“創新”,做出了差異化。
第三,也是最值得學習的一招,那便是心理營銷。“無論他是有心還是無意,但是饅頭也得預訂的銷售方式,無疑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馮仁德說。對于創業者來說,無論進入的行業門檻是高是低,都需要有創新的營銷方式。當所有其他出售饅頭的小販,以傳統的方式主動售賣饅頭的時候,他卻讓人家慢慢等,吊足胃口。不過,馮仁德教授也表示,這種營銷理念只能作為創新的個案來學習,如果簡單復制的話,成功率不會太高。
(重慶商報 陳柯 郭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