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端品牌時尚男裝很“缺位”
往下是JackJones、Zara、CK,往上是Armani、Prada等奢侈品牌,似乎除了高級定制,國內鮮有針對28-35歲、價格介于1500-3500之間的中端男裝品牌。時尚男裝很“缺位”,很“無趣”。一些新興男裝品牌正試圖填補這一空白,但沒有強大品牌知名度之前,必須靠設計獲得認可。這樣的結果是,淘汰率也很高。走品牌路線還是走設計路線、向左還是向右成了困擾新興品牌的一道難題。
品牌:只做“暢銷款” 不敢突破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走過JackJones、Zara、CK的“青春期”后,男裝品牌確實不太豐富。來自上海的Drill男裝品牌就是為打破快時尚市場而出現的新興男裝品牌。該公司公關總監李玉麟表示:“很多品牌進商場后,為了保證銷售額,只敢生產‘暢銷款’,非常保守,不敢突破。”這是男裝“缺位”的主要原因。
“很少在國內買衣服,經過買手過濾之后的款式實在太少了。大商場的衣服價格貴得驚人,所以我一般出國買衣服,不用交關稅,價格便宜很多,款式也有很多選擇。”一位消費者表示。
消費模式:“三合一”模式 畸形消費
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導致中國男士對服裝沒有選擇或懶于選擇。中國的男裝十幾年來已形成“畸形消費”模式。設計師葉宇軒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中國男裝市場很小。男士對于服裝已經形成“三合一”的程式,上班、晚宴、外出都是一套衣服,不太講究,呆板又保守。
葉宇軒認為:“有經濟實力的沒有消費習慣,有消費需求的往往缺乏品位。”那些一心投入事業的CEO們一般不太重視穿戴。喬布斯數十年如一日都是那套行頭——黑色高領羊毛衫、牛仔褲、運動鞋。還有一些有錢的老板以買到“A貨”為榮。喜歡炫耀奢侈品的多是暴發戶,而沒有太大知名度的中端品牌,對于“不識貨”的暴發戶來說,還起不到“炫富”的作用,也少有人問津。
設計:走流行路線 淘汰率太高
設計師齊云則表示:“中端品牌很難生存,一般以走流行路線為主,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在不斷改變,流行性太強也意味著淘汰率很高。”這些中端品牌在沒有強大品牌知名度之前,必須靠設計獲得認可。他們必須保證前衛的設計和流行度,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方式,永遠緊跟流行,但永遠被流行淘汰。
渠道:內地幅員遼闊 難以推廣
來自日本的設計師松田見證了很多中等時尚品牌在日本的崛起,即使走流行和設計路線的小眾品牌,也有自己的一眾擁護者。但不同的是,由于日本地域小,品牌推廣得力,而中國市場幅員遼闊,難以推廣。
風格:質高價優 魚與熊掌難兼得
北京白領時裝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付奎表示:“做中端品牌其實是難度最大的。”
這個階層的消費者是最挑剔的。他們非常追求品質,既想得到奢侈品的尊貴品質,又想穿上最時尚的潮流新款,還想突出自己的獨特個性,而且還不想付出高昂的價格,做他們的生意不容易。設計師既要把握尊貴品質,又不能與快時尚雷同,還不能不計成本,魚與熊掌難兼得。即使這些都做到,而由于消費者的品位、身材不同,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后,很多中端品牌也放棄了挑剔的買主,而向高級定制或者奢侈品等高端方向走,即使做中端,恐怕也只是一個過渡。”付奎表示。“但單一品牌難以改變現狀,可以嘗試多品牌經營。”業內人士建議,好的設計師品牌是潛力股,希望將來好的設計師品牌在中國崛起。
(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