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零售業新變化盤點
在中國入世十周年的2011年度里,內外資零售企業以各自不同的表現向行業送上了代表自己未來發展的大禮。改變,成為今年零售企業的主旋律。
從年初外資巨頭企業集體遭遇誠信質疑,到隨之而來的先后換帥謀變;從華潤萬家依舊強勢、百聯集團新友誼平臺的建立,到永輝、步步高、茂業國際等內資一線梯隊新軍的崛起;從三江購物、文峰大世界等的上市探索,到以興隆大家庭、津工超市、超市發為代表的區域龍頭的創新發展。
2011年,并沒有出現之前業界所擔憂的,在內外資巨頭企業的不斷強勢擠壓下,區域中小企業將面臨能否繼續生存的威脅。在零售行業“新規則、新格局、新生態”的新局面下,零售市場上的老將新軍均散發出了各自的能量。
外資遭遇“紅燈”謀變奏
有觀點認為,在經過十多年的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式發展后,在華的外資零售企業逐漸將目光轉向新的業態領域、新的業績提升途徑上。從外資巨頭今年的發展軌跡來看,也在說明著這一點。
2011年春節前后,沃爾瑪、家樂福分別接到了來自發改委的罰單。隨后,大潤發、麥德龍、樂購、易買得等外資企業接連因“價格欺詐”站在了“誠信缺失”的行列。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
3月,Tesco施敦庭正式接替陶邇康成為中國區新任CEO;8月22日,家樂福任命ThierryGarnier擔任中國區新總裁,2012年4月上任;9月麥德龍宣布,原萬客隆波蘭總裁何哲偉就任麥德龍中國區總裁兼首席運營官;10月17日,沃爾瑪總部宣布陳耀昌離職,貝思哲將暫時兼任。
實際上,這一系列人事調整的背后則是外資企業對市場大環境變化的一個本能反應。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地零售市場已經成熟起來,行業環境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市場上的新規則、新生態環境的建立。
外資企業在“流年不利”的情況下,也已經開始謀劃新的發展思路。在收購了1號店后,7月沃爾瑪又做出了將在上海設立其海外第一家電子商務總部的打算,同其惠選店、山姆會員店等業態一樣,在電商領域沃爾瑪也在等待著合適的時機。
另一家在今年有較大調整的便是來自韓國的易買得,雖然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并不晚,但是始終沒能找到走出其上海核心市場的經營模式。而在出售華東、北京地區7家門店后,易買得表示了要加快進軍西部的戰略步伐。
事實上,在中國本土企業日漸成熟的市場大環境下,外資企業“財大氣粗”的競爭力將會日漸式微。在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前提下,尋求新業態領域的突破、改變原有的經營風格已經成為了外資企業的共識。
內資巨頭隊伍增大
2011年,華潤萬家依然強勢,百聯集團依然是業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在逐漸走向全國布局的內資巨頭企業中,一些新面孔的強勢也成為了新的關注點。
7月29日,華潤萬家母公司華潤創業宣布以36.9億元人民幣收購江西洪客隆百貨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通過洪客隆在江西的21家門店,華潤萬家一方面迅速取得了江西區域市場一些優質經營網點,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華潤萬家在中國零售市場的競爭力。“這為華潤萬家進一步實現全國發展、區域領先、多業態協同的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分析認為。
另外,百聯集團在今年也將旗下零售板塊業務重新進行了調整,繼華聯、聯華業務合并后,今年8月23日,百聯股份正式終止上市,百聯集團將零售業務統一整合到“友誼股份”平臺上。
與傳統內資巨頭企業的并購、整合特點不同,今年永輝超市、海航商業、茂業國際等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也開始加快了全國擴張的腳步。
7月底,永輝超市進駐南京;9月16日,永輝超市與沈陽市于洪區人民政府簽訂就“永輝東北交易物流中心、于洪永輝城市生活廣場及遼寧總部經濟大樓”項目簽訂了項目投資框架協議,正式開始布局東北;9月30日,永輝超市鄭州第一店開業,10月1日,永輝超市石家莊首店開業。已經布點福建、河北、河南、安徽、天津、長春、北京、重慶、江蘇、黑龍江、遼寧、四川、貴州等十多個省、市的永輝,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性企業。
而步步高在今年整合內部資源、提升經營能力的基礎上,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向江西、湖北等區域市場尋求進一步拓展的機會。
海航商業在今年也持續著并購拓展的步伐。4月,海航商業宣布已完成對梅州樂萬家超市的收購。隨后,海航商業在不足半年時間里連續收購了湖南家潤多、南通超越超市等區域企業,近日又在收購國美商都的項目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截至目前,海航商業門店數已達394家,營業面積110萬平方米。
但是,快速的并購缺乏整合,使得海航商業在今年下半年成為集團業務調整的重點對象,海航商業被并入海航實業板塊。
區域中小“底氣”漸足
今年,區域中小企業非但沒有越來越多地淪為巨頭企業的盤中餐,相反,他們已經逐漸學會了利用外部因素來保障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事實上,這些分布于全國各地的中小企業成為了最具創新能力的典型。
“我們并不缺少資金,也不會考慮上市的問題。”在今年的連鎖大會上,天津津工超市董事長盧代盛告訴記者,提供天津地區社區綜合服務,構建以門店資源為網點的社區綜合服務站是津工超市接下來要做的,而這些也正成為津工超市的核心競爭力。
盧代盛所講的津工超市模式,事實上是將津工超市大大超出傳統社區店、便利店的經營概念,將門店打造成社區居民的日常需求綜合體。這既不同于經營先進的外資便利店,也比華潤萬家便利店的業務經營厚重,“我們成功依靠差異化經營來實現對市場的占有。”盧代盛講。
超市發在今年也換了新的公司logo,“這更代表著超市發在經營理念以及對于企業發展規范認識的提升。”超市發總裁李燕川告訴記者,市場環境在變、消費者需求在變,超市發在市場拓展、門店經營、企業形象等方面一系列的改變都是建立在對這些變化認識基礎之上的。
從今年6月開始,超市發對其旗艦店雙榆樹店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閉店升級改造,但該店今年的銷售額突破3個億依然沒有問題。“中小企業之所以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建立在洞察市場基礎上的改變才是關鍵。”李燕川認為。
除了在經營上的創新外,中小企業在戰略發展上也表現出了足夠的底氣,一些企業進行區域多業態并舉,一些企業則果斷看準時機走出去。
今年,河北北人集團在山西陽泉開出購物中心,并計劃在未來幾年滲透到整個華北市場,相信在即將到來的2012年,還會有更多的區域中小企業勇敢走出去。但值得注意的是,與2004年左右盲目跨區域不同,此輪區域中小企業的外埠擴張基本都具備了相當實力,而這也正是他們敢于抓住新格局形成之前市場機遇的體現。
(中國商報·超市周刊 記者 劉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