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過,微信上便流傳著淘寶交易912億,假貨退款574億的段子,尤其是一些實體店的人奔走相告,恨不得這一分鐘就把淘寶給滅了。
表面上的理由主要是兩個:一是淘寶低價,逼得實體店和工廠沒錢賺;二是假貨多,擾亂市場。
為什么沒有淘寶前,同樣材質、做工的襯衫,批發市場賣58元/件,XX國產品牌店賣348元/件,沒有人說把批發市場滅了?廣州白馬市場賣高仿LV包800元,專賣店正價賣一萬多元,沒有人說把高仿LV給滅了?
這里不做產品如何訂價,品牌如何擇客的闡述,引用《天道》的話,是文化屬性的問題。
2009年第一個“雙十一”開始,當時規模小,加上實體店的市場環境也還好,基本看不到雙十一的負面報道。2010年市場熱潮過后,中國的經濟開始軟著陸,到2012年一些行業出現了明顯的低迷期,尤其是實體店的房租和商場扣點高企,銷售增長緩慢,甚至是負增長,這一年的“雙十一”就出現了很多負面新聞。
弱勢文化的本質是依賴和跟隨,大家習慣依賴改革開放后的“市場大利是”,依賴區域性實物交易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一旦碰到新的事物或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失時,第一時間不是想著去應對和解決,而是找一個借口證明不是自己的問題,希望利用悲情、輿論來影響政府回到原點。
陳春花曾說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只有信息不對稱才會導致更多的價格暴利和假貨泛濫,八九十年代發生的暴利和假貨新聞可以用汗牛充棟來比喻,六七十年代人應該深有體會。
在實體店買一雙鞋子,發現有輕微脫線,回店找店員說要換一雙,好的品牌店能很快解決,很多店卻推來推去,拖個幾天是平常的事;同樣問題在淘寶如果小二當時不解決,你一分鐘就可以給一個差評,小二就會主動向你道歉。因為,你的評論是公開的,商家的信用是公開的,消費者的權益就可以得到最大保障。淘寶為消費者創造了賣方權利,為市場建立了一套信用體系。
網絡能消失嗎?不能。因為這是客觀規律。
我是寧波人,在云南工作。沒有淘寶前我要吃老家腌制的黃泥螺,得找親戚好友在當地買了后再發EMS過來,麻煩人、郵費高不說,起碼要一二個星期才能收到。現在,淘寶上我可以比較哪家評論好,哪家價格合適,任意時間下一個訂單,順風或圓通免郵三天就送到我的辦公室了。
再一個例子。我經營商場,每次做活動,很多物料當地都買不到,上阿里巴巴、淘寶、京東,輕松就搞定了。我不能想像,沒有它們,我們的創意怎么來體現?
商品交易中,價格只是其中一個購買決定因素。商品的訂價包含生產、設計、品牌、便捷等各項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購買決策。地毯上一瓶channel的香水30元,我不會買;我可能會在“一尚門”去賣一件兩千多元沒有聽過的但看上去很有設計感的外衣;我愿意在網上報名第二天排隊參加“方所”賴聲川的一堂演講;我在網上買了件勁霸男裝,穿了幾天后拿到住家附近勁霸專賣店免費去洗,順帶看了看店里的衣服,店員見我沒看中就引導我在ipad看線上新款,然后在店里又下了一單……這些只是消費場景的個例描述。
假貨,從人性和市場的角度而言,就像老鼠、蟑螂一樣殺不完,需要通過法規、機制、市場、企業長期行動,這不僅僅是淘寶或電商一家的問題,是社會問題。
只要是銷售就會要客服,哪怕是一顆干果。我們怕的不是淘寶,是怕自己跟不上時代的互聯網思維!
時至今日,智能手機幾乎已是人手一部,“看一看,隨手買賣”已經是大眾的生活方式,網絡銷售已經從PC端向移動端發展,客戶思維和習慣就是買賣的核心所在!郎咸平等專家對淘寶之害說是片面之詞,說重一點的話是愚民!是誤導商家經營思維!
李克強總理10月14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加快發展農村電商,現在連一個偏僻山區的人也知道在淘寶買賣,沒有區域、時空限制,產品從產地直接到客戶,從制造轉向創造,品牌從功能向人文、情感延伸,市場從統一模式變為碎片,傳播從廣告變成社群溝通,大趨勢已是必然。
淘寶、天貓、京東、微商等電商對實體店來說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以前開一個或幾個店能覆蓋的只是一條街或是一個區域,現在通過“淘寶技術”的地圖定位、在線客服、社群建設等等,可以覆蓋一個城。“淘寶模式”為實體店打開了一道新的窗口,讓實體店的銷售和服務從有限變得無限。
我們不要再排斥,要融合,要創造更多的“淘寶”出現。一家獨大才會壟斷,就像家樂福做超市老大時,各項進場費、堆頭費、促銷費等橫行一樣;就像“美團外賣”現在用排他性競爭行為在惡意限制客戶一樣……實體店更要做電商,做平臺、做社群、做O2O、做出自己!(賀海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