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要吃三餐,早中晚,西式還是中式,都一樣。
一天要吃N次零食,無固定時間,無固定模式,想啥吃啥,有啥吃啥,給啥吃啥,多少隨心。
在這個友誼小船隨時隨地傾覆的當下,吃飯是件難事。但凡組局,傷透腦筋,冥思苦想,翻遍各種APP,腦海里八大菜系輪番登場,在韓式煎肉和露天擼串間糾結,在魚肉海鮮與青菜豆腐處煎熬,在散臺與包房中徘徊,在團購與現場支付里猶疑,弄好了賓主盡歡,弄不好一拍兩散。
零食不會啊。一包蟹黃瓜子,幾袋蒜香青豆,亦或雞蛋般大的和田棗,亦或異域風情的蔬果干,或咖啡或茶的和著,一段大好的光陰就被打發了。
逢人請吃飯,總會暗想:這廝可有企圖心?
遇人給零食卻很EASY,這小小東東至多就是接受我天朝食品質量的考驗,其余不過爾爾。
吃正餐是傳統的社交,折射出僵化與繁復,太多的暗流,太多的壓抑,太多的大恐怖與大威能,太多的儀式感和目的性,太多的不知所云背后卻意味深長,沒有人是贏家。傳統社交和正餐一樣,成為了桎梏和黑洞,人人都避之如虎,卻誰人也無法逃離。
在時代的撕裂與撕裂的時代中,需要一種縫縫補補的力量,才能我們囫圇個的前行。這就是“零食”社交。
“零食”社交是在日常圈子外的社交,跳出同事、朋友、親戚、客戶等關系,名字前面沒有了任何光暈的存在,不必再是其它事物的代名詞,放下所有假面和防御,敞開懷抱去接納和包容,心底的善或惡都極大的舒展開,恣肆的在社會基本約束架構中徜徉。
“零食”社交是偶發的,是邂逅的,是沒有預見性和目的性的,它來的突然,走的自然,如一場太陽雨,驚喜,瑰麗。它可能來自于朋友的朋友的周末邀約,來自于同學的同學的生日趴體,來自于單身旅行中的溫暖問候,來自孩子家長會的走心眼神,或者來自互聯網中的同仇敵愾,不一而足。
“零食”社交中是傳統社交的有益補充。早年的MBA現在已經被玩兒壞了,人人趨之若鶩,淡淡純純的同學情誼演變為互相利誘的無良工具,不過作為“零食”社交典型啟蒙,它雖然越發沒有原來的模樣,但豐碑式的背影卻越發偉岸起來。
“零食”社交,在互聯網時代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和無限的動力,人們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社交網絡中,在這里,人們可以是自身精神王國中的任何角色,盡管這樣造就了很多擼瑟和鍵盤俠,但也不可否認的帶來了一種解放和釋放,人們彼此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人們越來越希望掙脫現實中的身份,去換取性靈的自由和奔放,這種渴望是“零食”社交得以生長的土壤。
“零食”社交是實體經濟再輸不起的仗。誰占據了顧客的業余時間,誰就占據了市場。業余時間內,人們不再是本來的模樣,他們還原成內心的本真,這就符合了“零食”社交中主體的生存條件。換言之,占據顧客的業余時間的戰爭,就是打造“零食”社交的過程。實體經濟必須緊緊抓住這次機會,為“零食”社交營造場景,創造氛圍,并善加利用互聯網思維,將線上的社交網絡導入線下的實際生活,讓無數鍵盤俠走到前臺,讓無數的擼瑟得到認可,這才是真正的O2O,倚靠著無可取代的場景優勢和真實體驗,實體經濟扳回一城可以預期。
“零食”社交有一千種模樣,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從MBA同學會到現在的線上社群,從最初的DATA線上戰隊到現在的電子競技組團,從僅限于朋友間的家庭聚會到邏輯思維的天使廚房,線上線下的轉換從未停止,“零食”社交卻在這交換中從龍套逆襲成了主角,恰恰是一如零食般隨意和淡然,讓社交舉重若輕。對不確定性的探索,讓人類不斷前行,而“零食”社交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下一個街角,不知有誰,你也無需準備,走過去就是了。
- 該帖于 2016/4/19 9:2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