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購率,即重復購買率,業界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直接反映了會員/客戶的粘性。從百度百科當中可以發現,復購率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種是按客戶計算,即統計期內購買兩次及以上的客戶數/總購買客戶數;第二種是按照購買的次數來計算,統計方法是(統計期內購買兩次以上的客戶總購買次數-統計期內購買兩次及以上的客戶數)/總購買次數。說實話的,在電商行業做數據分析這么久,第二種方法基本上很少見到,通常采用第一種辦法來計算。
對于復購率的統計周期,通常需要按照實際的業務需求來計算。例如可以按照公司、店鋪、來源渠道等等來劃分不同的統計周期,如果你有這個需求,甚至可以按照品類來劃分統計周期。統計的周期可以分為年、季、月、周,或者是從當前往前推溯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還是那句,具體看業務需求。
復購率可以看出一個公司里面會員/客戶的粘性,但是要看出單個會員/客戶的忠誠度,單看復購率是不夠的。這時候,有些公司就會考慮將重復購買的客戶計算出來,看不同購買次數的客戶占比如何,這樣可以看出整體客戶的情況,例如其實大部分客戶都只是購買了一次就不會再產生購買,那應該如何促使該部分的客戶再重新產生購買。
例1
但實際上,購買過一次的客戶,不代表不會再來購買,因為,購買也是需要區分周期的,例如,部分客戶是在最近產生購買的,這部分的客戶,以后再購買的可能性會比之前只產生一次購買的客戶要高。所以,這里又引入了一個指標,叫做最近一次購買時間。
不過也有部分客戶,最近一次購買時間很近,購買的次數也很高,我們是否就認為這樣的客戶就是忠誠客戶呢?答案是不一定。為什么呢?這個跟公司的營銷策略也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例如公司最近一直在做活動,折扣非常低,用以吸引客戶購買(如淘寶的1元包郵等等),這樣的策略,可能會吸引一些貪小便宜的客戶來不斷的產生購買,對于這種客戶,一但活動結束,他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我們還得去看客戶給公司帶來的貢獻。貢獻這個值,比較多爭議,有些公司直接采用銷售額,有些算的是毛利潤,有些比較精打細算的,直接用的凈利潤。實際上來說,凈利潤應該是最能體現客戶的貢獻值的,所以對于貢獻值的選取,凈利潤>毛利潤>銷售額。
統計期內客戶購買次數,客戶最近一次購買時間,統計期內客戶的貢獻值,這三個因子,就構成了一個RFM模型。而根據RFM模型的結果,可以將客戶/會員劃分成8個不同的群體(實際上,有些公司或者店鋪可能只有其中幾個群體,具體看自身的客戶/會員)。至于RFM模型怎么構建,由于時間的問題,暫時不做介紹,留待下次再寫。
圖片為網絡所得
而RFM模型,除了可以判斷公司客戶的客戶群體情況,還可以判斷店鋪的運營情況。另外,RFM模型可以結合商品銷售等,構建客戶偏好模型以及客戶的生命周期模型等。ps:RFM模型在預測客戶未來潛在價值上面,精確度非常高,我曾經做過類似的模型,對于存量客戶來說,準確率在70%以上。
End.
作者:落櫻漫渺 (中國統計網特邀認證作者)
本文為中國統計網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