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消費品企業員工培訓教材都有“商超陳列法則”,但實際上,銷售人員在進行商超陳列布置時要受到店方的自身規定、 競品/本品在該店的銷量基礎和客情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上講的陳列法則去執行。這樣的情況下,商超陳列到底應該怎么做呢?(中山 李先生)
背景 各個商超都有自己的陳列風格及有關陳列規范,實際工作中要求各廠家產品的陳列遵守該規范,因而限制著廠家的產品陳列效果(如:按口味、包裝、價格集中陳列導致各廠家產品不能集中擺放)這時就要因地制宜設計該店的陳列方案。
超市貨架一般是4~6層,最有效的貨架是中間幾層(100~170厘米),此時如果完全采用按橫向陳列(一層貨架橫向陳列一個品項)勢必造成最高層、最底層貨架上產品無法占據有效陳列位 ;而完全縱向陳列(各品項豎直排列)同時要保證每個單品不少于兩個陳列面,又會由于商超給的陳列空間有限無法全品項陳列。
二、進店時的陳列位搶占
背景
1.產品進店時,超市采購會以《商超陳列配置表》的形式規定新品的具體陳列位置、排面(具體落實時門店經理可在此基礎上做一定修正),陳列配置表一旦確定不可輕易改變。
2.新品進店,訂單部會和供貨商一起商定各品項的最小訂單量和首次訂單量。

動作
1.新品進店在確定陳列配置表時要多下工夫與采購談判,爭取最“優惠的陳列條件”。常用談判方向如下:
a.以促銷促進陳列。
b.宣揚獨特賣點:
本品與超市現有同類產品相比有獨特賣點,可以帶來新的消費群,增加超市該品類貨架的整體銷量(如:超市現有產品均為中高價位,而在低價產品市場自身的品種比別人都有優勢)。
c.本品給該超市的獨家優惠條件:
(如:某一條碼的專銷、更低價格、更高利潤、更好的售后服務)。
d.全年規劃展望:
本品在該超市的全年促銷計劃、廣播宣傳費投入計劃。
e.利用競爭心理:
本品在其他超市的業績增長情況。
f.利用弱勢競品:
某競品(銷售不佳的弱勢品牌)現在占有多少排面,如果給我同樣的排面,保證可達到多少銷量,多少利潤。
2.首次供貨足量送達。陳列配置表一旦設訂,首次供貨一定要100%全品項足量送達,并與門店經理溝通,使陳列配置表完全落實。否則會導致好不容易爭取到的陳列位“縮水”甚至在下次補貨時要重交新品條碼費。
三、日常拜訪中的陳列位搶占動作
1.拜訪時間。了解競品業代對該超市的拜訪時間,調整自己的拜訪時間到緊跟其后,盡快削弱對方陳列成果、搶占排面。

2.每一次促銷都是擴大排面的時機。
3.搶弱勢品牌。“某某品牌銷量一直下滑,還占了那么大的貨架,把他的貨架排面給我多少個,我保證可以增加多少銷量”。
4.待機而動。商超各商品部的堆頭貨架布局一般不會變,但在裝修、店慶、換季、節慶、新品進店、產品淘汰時會做調整,這是搶排面的最佳時機(尤其是在競品缺貨、斷貨或違規被超市撤架清場時,本品要馬上乘虛而入,以大力度促銷為籌碼和超市談判搶占排面)。
5.業代聯盟。聯合幾個其他品牌的業代建立“同盟”——“以后去超市理貨時互相不搶,都去搶某某的排面”。
6.排面互換。在離本品陳列區較遠的地方有“空閑”排面也要搶,因為你可以拿這些“戰利品”與別的廠家交換有用的排面,或者送人情(尋求該廠家業代跟你的合作關系)。
7.及時供貨。掌握各超市的銷量幫超市修正本品的安全庫存數,及時送貨確保不因為斷貨、斷品項導致排面下降。
8.尋求協助陳列。與店方理貨人員搞好客情,請他們在自己不在店內時多關照本品的陳列排面。和其他廠家(非競品)理貨人員結成同盟,一方人員不在場時另一方人員協助做陳列。
9.中轉倉搶占。超市會在店內靠貨架較近的地方(貨架頂層、底層、樓梯兩側、門口的角落等地)沒置中轉倉存放小量貨品,方便理貨人員給貨架、堆頭補貨。你的產品在中轉倉庫存不足會直接導致你的排面被競品擠占。
10.發展第二陳列空間。如方便面區好的堆頭位置已經沒有了,可去爭取緊靠方便面的其他區域(如糧油區、熟食區)的堆頭位置,堆頭費可能還會降低,而且因為你的產品是該區的異類,所以非常醒目,同樣有好的促銷效果。
11.開發陳列死角。超市通道盡頭一般是營業死角,人流少、銷量小,廠家可嘗試用很低的價格賣下本品貨架附近死角區的全年堆頭,然后跟超市溝通,在該處布置大幅海報、卡通POP、免費試飲臺、鏡子等引導人流,激活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