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位英國年輕人寫了一本書《企業的性質》,該書的主要內容只談了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交易成本”,作者認為一家企業的本質要解決“交易成本”的問題,公司的首要目的是減少交易成本,企業的誠信也是為了減少交易成本,企業的廣告宣傳也是為了減少交易成本,甚至于企業塑造品牌也是為了減少交易成本。
書賣得很差,交易成本的概念經歷了漫長的半個世紀,才被工商企業界慢慢接受,1991年這位曾經的年輕人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已經由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變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這也正是羅納德.科斯的過人之處,他年紀輕輕就超越過他所處時代半個世紀,時至今日交易成本的概念成為衡量一家企業的重要指標,已經近百歲的科斯所幸仍看到了當今電商萌發,科斯大膽預言,未來是電商的時代。原因仍不離交易成本的概念。
我們知道電商幫賣家節省了最重要的鋪租成本,這是看得見的成本,還有一個不易看見的成本,就是消費者的決策成本,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我們到地面商業買東西將會支付高昂的精力成本,首先我們得跑到要買商品的店里,這要花時間、車資等等,另外我還得到處咨詢,這家店咋樣,商品咋樣,用后咋樣,還有替代的商家有那些,替代的商品有那些,這些交易成本都是消費者要支付的,賣家往往看不到,覺得消費者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沒有想過消費者到最終拍板購買要經歷重重分析思考甚至運動才達成了最終的購買,如果你知道了消費者除了支付現金購買的成本外,還有這么多時間精力成本,你就知道電商的優勢了,電商不用你到處跑,貨比三家點點鼠標就行了,雖然不像地面商業的商品可以看得見,摸得著,但是用起來到底咋樣,或者用了一段時間有沒有其他不良反應等等,你都不知道,你也不太可能現場逮到一個用過商品的顧客問一問用得咋樣。而電商就容易多了,每個被多次購買的商品的評價系統歷歷在目,優點缺點都有用過的顧客最真實的評價,當然也有“拖兒”,但你可以購買那些有幾百次幾千次交易記錄的商品,賣家總找不來這么多的“托兒”吧!
我們時常聽某個朋友給我們推薦某個商鋪的商品或者服務不錯,但這種評級是絕對不能象網店那樣量化的,我們從地面店那里聽到的只是籠統的感覺,絕不會像網店一樣擁有百分之幾點幾的精確評價,也不能象網店的評價一樣累積了所有顧客的言論。
這個顧客評價系統的厲害之處就在于鼓勵買家說真話,購買過的顧客沒有理由說假話,首先如果所購買的商品不能讓他滿意,他不會給滿意的評價,如果商品讓他滿意,他就不能說不滿意,如果不滿意可以選擇退貨,如果不滿意也不退貨并且給差評,那有可能就是“職業差評師”。賣家可以報警了。
象淘寶、天貓曾抓過幾個“店小二”,也抓過幾個“差評師”,目的就是為了商品訊息“真實”,通過游戲規則,通過法律規范,無論是賣家還是買家都被迫“誠實”的言論。這就是好的體制,好的體制能讓壞人也變成好人,而壞的體制能讓好人變成壞人,電商的游戲規則就是一個不錯的體制。
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商品的信息對稱,商品訊息透明化,消費者的決策成本大大降低,這樣即便地面商業的能把商品售價壓低到跟電商商品一樣的價格,消費者也會優先選擇電商,因為電商的決策成本更低,訊息更透明決策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