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團隊撤出最賺錢百貨新光天地 華聯接手 被稱為“中國最大最賺錢單體百貨”的北京新光天地在2012年悄然迎來巨變。業界最近傳聞,新光天地的臺灣運營團隊已經正式撤出,經營管理由本土股東華聯集團接手。網易財經多方調查后證實了這個消息真實性。
新光天地曾經是大陸與臺灣合作的明星項目,但是其兩大股東北京華聯集團和臺灣新光三越百貨之間的激烈矛盾,也在新光天地開業不久即被公告天下,如今磨合7年依然走向分手,令業界嘆惋的同時也著實擔心新光天地未來的業績會否掉頭向下。
臺灣運營團隊悄然撤出最賺錢百貨公司
日前業內傳聞,被稱為“中國最大最賺錢單體百貨”的北京新光天地,其臺灣運營團隊已經正式撤出。
對此,北京新光天地百貨公關部負責人馮暉向網易財經表示,目前她本人正在休假,無法進行回應。該公司行政負責人在接受網易財經詢問時明確表示,“這是我們公司內部的事情,不需要向外界匯報吧”。
北京華聯新光百貨有限公司多位員工則向網易財經證實,負責新光天地運營長達五年之久的臺灣新光三越百貨運營團隊已經正式退出了北京新光天地。
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華聯新光百貨有限公司員工向網易財經指出,臺灣運營團隊的退出在公司內部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所有的員工基本都知道,但是公司下達了相應的封口令,嚴禁我們對外透露”。
目前還不清楚,運營團隊撤出后臺方股東是否還會保留在北京華聯新光百貨有限公司的50%股權。網易財經查閱工商登記資料發現,北京華聯新光百貨有限公司仍然屬于“臺港澳與境內合資”企業。而在新光天地的官網上,顯示股權信息仍然是臺灣新光三越百貨與北京華聯集團各占50%。
資料顯示,北京華聯新光百貨有限公司是臺灣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與北京華聯集團于2006年3月合資成立,雙方各占50%股份,總資本額7.5億元人民幣,旗下所屬新光天地于2007年4月19日在北京CBD華貿商圈開幕。
北京新光天地官方網站顯示,“作為中國單體面積最大的百貨公司,新光天地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營業面積12萬平方米,定位高端、奢華、流行、時尚。吸納了來自全球938個品牌,其中75個國際著名品牌、10大國際名品旗艦店”。
對于此次臺灣新光三越百貨運營團隊退出北京星光天地,曾在華聯任職的一位副總經理向網易財經指出,臺灣團隊接手新光天地百貨已超過5年時間,此次臺灣團隊的撤出很有可能是之前合作協議中就已經定下的,“雙方在履行之前定下的協議”。
第一零售網主編丁利國也向網易財經表示,在他看來,此次臺灣團隊撤出顯示雙方肯定是有協議的,“但一個主要原因是經過臺灣團隊5年運作,星光天地的商業模式已經比較成熟,此時華聯方面接手,應該可以平穩過度,不會出現什么波折”。
他還猜測,雇用臺灣專業團隊運營其成本本身就很高,在商業模式穩定的背景下,出于對成本的考慮,撤出臺灣團隊也是“時機恰當”。
此外,丁利國還向網易財經介紹,臺灣新光三越與華聯集團的矛盾由來已久,管理權之爭或早已成為雙方合作破裂的導火索,“主要是因為管理權之爭,雙方的經營理念本來就有較大的差異,而華聯方面一直希望主導經營,此前雙方爆發的沖突時,華聯曾一度收回了管理權,但由于處于招商階段,時機還不成熟,強行為之只會兩敗俱傷”。
兩大股東5年前曾爆發激烈矛盾
臺灣運營團隊的撤出其實早在5年前就已經露出端倪。熟悉北京百貨行業的人們可能還記得,臺灣新光三越與華聯集團就北京新光天地曾于2007年爆發過大規模的沖突。
據當年的報道顯示,新光天地一直由臺灣新光三越派駐的臺灣運營團隊負責運營,在2007年8月新光天地的第一屆第七次董事會上,因為一筆人民幣5800萬元的硬件修建工程款,新光三越與華聯鬧得不歡而散。
隨后一個多月內雙方紛爭不斷。華聯派駐董事會的成員向北京警方舉報新光三越派駐的管理團隊成員涉嫌貪污受賄,要求撤換現有臺籍的管理團隊,期間還出現限制臺方人員離境的過激事件。
此外,華聯方面當時還對臺灣新光三越管理團隊提出新光天地工程質量存在嚴重問題,要求臺灣運營團隊交出經營權。新光三越堅決否認,雙方展開談判。隨后華聯方面收回了新光天地的管理權,新光三越派駐新光天地百貨的員工也基本離職。新光三越還曾一度決定根據合資合同規定的仲裁條款,在香港提出仲裁。
其時,華聯集團高層一再澄清,此次事件只是雙方單純商業投資糾紛,北京華聯方面并無意爭奪新光天地的經營權。
但業界人士向網易財經分析指出,雙方各占50%的股權模式很容易使運作效率低下或發生矛盾,因為沒有任何一方絕對控股。且百貨是非常區域化的行業,不同地區的經營者理念有很大差異,產生分歧很常見,雙方又都是強勢集團,很難作出讓步,因此矛盾自然升級。
一直到2007年9月11日,雙方共同發表聲明,表示雙方同意對合資公司的經營管理和未來安排事宜即刻展開協商,循約定的方式和合資公司章程徹底妥處雙方合作爭議。并宣布“新光三越”仍負責北京新光天地運營,其派任到新光天地的管理人員將逐步恢復正常上班。
而此次聲明雙方的態度頗讓人玩味,新光三越只是對雙方在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認知上的不同,表示“遺憾”;而北京華聯則表示該事件的發生純屬誤會,并致歉意。
業內人士還向網易財經透露,北京華聯之所以迅速向新光三越低頭認錯,是遭遇了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的施壓。據他介紹,由于“新光三越”是一家臺商企業,該事件還“驚動”了國務院臺辦,國臺辦發言人李維一在當年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北京華聯集團與臺商企業“新光三越”發生的相關糾紛,國臺辦和北京市臺辦都非常關注并做了調解工作,“為了在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盡快解決糾紛”。
華聯首要面對新光天地業績下滑風險
臺灣運營團隊的撤出,北京華聯成為當之無愧的接盤方,但北京華聯能否將新光天地運營的新光三越一樣成功,這是留給外聯,留給零售界的一個疑問,但據網易財經了解,北京華聯目前自身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資料顯示,華聯集團是商務部重點扶持的十五家全國大型零售企業之一,擁有華聯綜超(600361.SH)、華聯股份(000882.SZ)兩家上市公司和多家控股公司,業態涉及生活超市、食品超市、高級超市、社區購物中心及商業地產等。
但就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華聯的實際控制人發生巨大變化,去年12月,鴻炬實業以3.5億元的增持達到華聯集團30.43%的持股比例,成為華聯集團第一大股東,這也意味著其成為華聯綜超、華聯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同時也標志著華聯的實際控制人不再是國資委。
據業內人士介紹,華聯集團的股權變化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北京華聯的發展已經遭遇瓶頸,“其近幾年的對外市場拓展、新業態的嘗試狀況都不甚理想,也逐漸失去了企業發展初期強勢的品牌形象”。
2012年,受到周邊商業中心快速崛起的影響,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的華聯商廈于去年悄然關閉。在北京本土市場上遭遇“逼宮”的華聯,對外擴張擴張之路也并不順利。據悉,其在沈陽的門店半年內連關三家,進入武漢市場14年5家門店如今也只剩1家門店正常營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新光天地在此前臺灣運營團隊的管理下,銷售額自2007年開業以來一直呈現出驚人的增長態勢,被業績戲稱為頂著光環的他們,從2008年到2011年幾乎每年的營業額都出現超過30%的同比增幅。
數據顯示,北京新光天地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銷售額分別25億元、33億元和48.29億元,2011年新光天地更是以銷售額65億元,超越此前四年一直蟬聯全國百貨單店銷售、利潤排名第一的杭州大廈(2011年銷售額為60億元),躋身大陸百貨單店第一,稅后凈利8億。
對于新光天地取得的成功,業界一致認為和臺灣管理團隊的運營是分不開的。丁利國指出,地段把握、品牌引進、經營模式、服務細節,對市場的敏感等因素是讓新光天地從中國高端百貨中脫穎而出的主因,“臺方團隊撤出新光天地后,華聯能否繼續其優秀的經營,能否維持其原有驕人業績,成為業界的討論焦點”。
此前,新光天地所在地華貿中心項目開發商一位高層在某論壇上表示,新光天地2012年銷售額將達到73億元,不過這個數據新光天地并沒有公開證實。如果此數據最終屬實,那么新光天地也將蟬聯2012年中國最賺錢百貨的榮譽。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去年中國百貨行業遭遇嚴重下滑,高端消費成為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板塊,而北京新光天地正是以經營國際品牌為主,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僅去年上半年新光天地的銷售額增幅就明顯減緩,同比下降27.9%,“華聯接手新光天地的第一道考題就是如何解決目前星光天地逐步下滑的業績”。
(來源:網易財經 作者:陳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