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楚漢傳奇,看帝王管理
(金沐/文)
所謂生意,無非“平臺+粉絲”。劉邦以其“道德仁義禮”構建的大漢集團為平臺,吸引了天下才俊英雄粉絲追隨擁戴,從而成就不世之功;而霸王項羽剛愎自用、猜忌無情,其集團的失敗似乎從開始就已注定。——山人
隨著跨年大戲《楚漢傳奇》的熱播,關于劉項領導力PK的話題也日漸熱門,俗話說,讀史可以明智,《楚漢傳奇》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對商業管理者的借鑒意義值得探討。
秦、楚、漢三國爭霸,似乎比魏、蜀、吳三國演義更能讓人血脈噴張、淋漓酣暢,那是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48歲的劉邦草根創業,可謂晚矣,但他順應時勢,一躍而起,借助各路英雄豪俊,以“帝王領導力”成就天下霸業,也被歷代“屌絲”所艷羨和嘆服,甚至模仿。而同樣是屬龍,24歲起誓,26歲即稱“西楚霸王”的項羽,是將門之后,典型的“高富帥”最終卻被潑皮無賴的劉季pk下歷史舞臺,自刎時也不過30歲,這不得不值得管理者們,尤其是企業主們深思。
作為“大漢”集團董事長的劉邦曾坦言:行政總監蕭何、企劃總監張良和市場總監韓信是其擊敗霸王項羽的三張王牌。事實上,劉邦掌握的底牌遠不止這三張,他的連襟楚漢第二勇士樊噲、他的發小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他的老鄉剿滅呂氏集團的周勃、第一保鏢夏侯嬰,以及楚漢最大的間諜英布、一代名相曹參、陳平、謀士蒯徹、李左車、勇士彭越……不勝枚舉,對比霸王項羽,除了謀士范增,大將龍且、虞子期、季布、鐘離昧外,管理層的確不是一個量級,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項羽最終被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敗走垓下,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這一切的導演竟然是其曾經的部下、執戟郎中——韓信,而韓信曾經不止一次向項梁、項羽獻計獻策,卻不被采納,投奔劉邦,卻成就不世之功,這也不得不讓人深思?
楚漢傳奇前,有段小插曲——張良拾履,說的是年輕時的張良謀同齊國義士大鐵棰于博浪沙刺殺始皇帝嬴政,事敗,逃亡下邳,汜水橋上遇黃石公,機緣巧合得其《太公兵法》和天下第一謀略奇書《素書》,之后張良加盟大漢集團,以天下第一謀士的角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輔佐劉邦登基建國,后又以帝師的身份教導太子劉盈。而劉邦寵愛戚夫人母子,欲改立太子,張良受皇后呂雉之請,邀商山四皓出山,兩次說服劉邦,提升了太子劉盈的威望,讓劉盈成功上位,是謂漢惠帝。之后張良功成名遂身退,所憑借謀略大多出自《素書》,所以,通過《素書》的智慧,我們似乎能找到大漢集團興盛的密碼。
《素書》第一章就提綱挈領的指出:“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就是說道德仁義禮五項基本素質是一個整體,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根本,缺一不可。
那么,什么是“道德仁義禮”?
1、“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最根本的,是天時,對于企業而言,道就是遵循國家、社會和經濟大勢所制定的發展戰略。企業要想成功,其戰略就必須清晰明確,必須讓所有的員工都上道,在同一路線上向前推進,否則就會迷途難返。項羽在推翻秦的統治后就以為取得全面的勝利了,忙著衣錦還鄉,接受百姓的頌揚,這顯然就是半途而廢。而對待齊國田橫團隊的反抗也只是攻而不占,數次打敗齊軍,數次被齊軍反撲,消耗了大量的兵力,損傷了軍團的元氣。戰略的持續性是企業生命延續的根本,所以毛澤東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鄧公也說堅持基本國策一百年不動搖,十八大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和平發展也是戰略性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要求。
2、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素書》作者黃石公是道家人物,所以對道家經典《易經》是應該研讀過的。如果說,“道”是《周易》中自強不息的《乾卦》,那么,“德”就是《周易》中厚德載物的《坤卦》。“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出自這一卦。無論帝王將相還是企業領袖,德行是保證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秦漢時期,中國的“五行”學說異軍突起,人們認為不同朝代是對應不同五行和“五德”的,所謂五德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德,秦人尚黑,五行屬水,所以推崇“水德”,主張以“法”治國,于是嚴刑酷吏使得百姓水深火熱,各地起義頻頻發生,劉邦斬白蛇起義,推崇的是“火德”,盧綰為了維護劉邦的大哥地位,就宣傳劉邦是是“赤帝”之子,也就是火神的兒子,火正好與水相對,所以堅定了士兵滅秦的信心,而大漢集團的企業色也是以“紅色”為主。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進軍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國亡,劉邦廢除了秦國苛刻的法律,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法令簡單直接,卻大大的贏得了民心。關中百姓積極耕種,為漢軍提供了充足的戰略物資。可以說,劉邦以德積累了群眾基礎。
3、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者愛人。劉邦對下屬的體恤和關愛很有戲劇性,是有口皆碑的表演帝。比如聘請韓信做大漢集團的CEO時,就模仿了周朝的筑臺拜將,劉邦給足了韓信面子,也樹立了韓信的權威。要知道這可是一個50歲的企業老板給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打工仔下跪呀!可見劉邦的胸懷!后來韓信初戰失利,借酒澆愁,劉邦卻去軍營探望韓信,當時韓信還在睡覺,劉邦沒有叫醒任憑其睡,還給韓信斟水解酒,直至離開也不讓韓信下床,還囑咐韓信好好休息。要知道當時漢軍規定軍人私自喝酒是當斬的。至此,韓信會怎么想?以至于,垓下之戰前,項羽派使者游說韓信,脫離劉邦,擁兵自立,三分天下,他的謀士蒯徹(通)也警醒韓信小心兔死狗烹的下場。韓信卻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分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可見劉邦的“仁義”打動了韓信,使其死心塌地的追隨。
4、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劉邦起家靠的是沛縣的一幫“狐朋狗友”,項羽起義憑的也是一干江東子弟。義氣似乎是創業者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心理契約,超越了資金的現實價值。楚漢相爭時,劉邦的義是連貫的,這給追隨者以定心丸。劉邦曾經投靠過項羽,寄人籬下的感覺不好受,一次他的部下們聚眾喝悶酒和項羽的部下發生了爭執,劉邦當面呵斥了他們,但待楚兵走后,劉邦轉怒容為安慰,讓兄弟們繼續該怎么喝就怎么喝,換做你遇到這樣有人情味、護犢子的領導,你會怎樣?而背信棄義的項羽,因為流言,漸生猜忌,讓曾經忠心于他的司馬欣、鐘離昧、范增一個個猛將良才離他遠去,即使不被劉邦搞定,內部也會自我瓦解的。義,現在看來很有些江湖氣,容易和俠客、黑社會這些詞連在一起,“桃園三結義”發生在東漢末年,深受三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似乎就是源于此。而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先生,在創業時也曾和合作者歃血為盟,起義發誓。可見義的價值不會因時代而改變。義是信的保障,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因義而形成的誠信體系會減少企業內部很多的溝通成本,讓團隊運轉更高效。
5、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蕭規曹隨”這個成語也是源自漢。劉邦建漢后,蕭何成為第一任丞相,蕭何去世后由將軍、相國曹參接任。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后,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后,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可見以企業使命和價值觀所確立的企業制度、崗位職責、流程系統是保證企業日常運轉的基本規則和參照依據。
道德仁義禮說完了,讀者可能會發問,不對呀!劉邦這個人可不止如此,年輕的時候是個小混混,不事農耕,喜歡喝酒賭博打架,還好色,勾引寡婦曹氏,未婚生了劉肥,成了漢王也積習難改,經常說臟話,更可恨的是父親老婆孩子被楚軍抓到后也不救,逃跑時嫌兒女在車上太重就用腳揣了下來,生活作風也不太檢點,娶了呂雉后,又在定陶招了戚夫人,還把魏王豹的妃子薄姬并入后宮,生了漢文帝劉恒,后來為了鞏固政權更是誅殺韓信、彭越等“異性王”,還把發小盧綰逼到了匈奴,呂后亂政也不能制衡,最后含恨而終,留下了極大的禍患。以上事實不是說明劉邦這個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嗎?
其實,人性總有兩面,就像有白天就會有黑夜一樣。老子有言“失道而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也就是說,過分強調禮數等級和規定規范就會忽視根本的東西,使企業失去員工的忠誠和信任,最終走向混亂。老子強調無為而治,而大漢的興盛,文景之治,也是遵循了此道才成就了漢武帝的彪炳之功。而此前劉邦的成功也是因為牢牢地抓住了“道”這個根本。劉邦的不拘小節幾乎人盡皆知,但張良曾經把《素書》的智慧與多個有實力的英雄講過,唯有劉邦一點就通,且循道以行,可謂天賦。
即使再混蛋的企業家,也必須要有企業經營的底線,抓住根本的使命,否則制度、流程再完善也是無用的。暢銷書《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也認為:最有效的管理就是以生物多樣性為前提的自組織、自管理、自修復、自進化。這和稻盛和夫先生所推行的“阿米巴組織”是異曲同工。同理,強干預式、強控制式的管理看似有作為,但結果肯定不是累死管理者,就是嚇跑打工仔。孫子兵法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就是告誡領導者要學會放權。
當然,作為企業經營者不能教條主義,畢竟企業發展不同階段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正確的做法就是辯證對待,實事求是。
“亮煌煌幾頁史書,亂紛紛萬馬逐鹿,……帥才不及帝王術……”人生入戲,戲如人生。所謂生意,無非“平臺+粉絲”,好的導演能憑借好的題材,選擇好的演員,排成精彩大戲,吸引更多的粉絲,實現收視率或票房收入的最大化,這對企業管理者而言,似乎也很有借鑒價值。
(作者交流郵箱:[email protected])
從楚漢傳奇,看帝王管理
(金沐/文)
所謂生意,無非“平臺+粉絲”。劉邦以其“道德仁義禮”構建的大漢集團為平臺,吸引了天下才俊英雄粉絲追隨擁戴,從而成就不世之功;而霸王項羽剛愎自用、猜忌無情,其集團的失敗似乎從開始就已注定。——山人
隨著跨年大戲《楚漢傳奇》的熱播,關于劉項領導力PK的話題也日漸熱門,俗話說,讀史可以明智,《楚漢傳奇》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對商業管理者的借鑒意義值得探討。
秦、楚、漢三國爭霸,似乎比魏、蜀、吳三國演義更能讓人血脈噴張、淋漓酣暢,那是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48歲的劉邦草根創業,可謂晚矣,但他順應時勢,一躍而起,借助各路英雄豪俊,以“帝王領導力”成就天下霸業,也被歷代“屌絲”所艷羨和嘆服,甚至模仿。而同樣是屬龍,24歲起誓,26歲即稱“西楚霸王”的項羽,是將門之后,典型的“高富帥”最終卻被潑皮無賴的劉季pk下歷史舞臺,自刎時也不過30歲,這不得不值得管理者們,尤其是企業主們深思。
作為“大漢”集團董事長的劉邦曾坦言:行政總監蕭何、企劃總監張良和市場總監韓信是其擊敗霸王項羽的三張王牌。事實上,劉邦掌握的底牌遠不止這三張,他的連襟楚漢第二勇士樊噲、他的發小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他的老鄉剿滅呂氏集團的周勃、第一保鏢夏侯嬰,以及楚漢最大的間諜英布、一代名相曹參、陳平、謀士蒯徹、李左車、勇士彭越……不勝枚舉,對比霸王項羽,除了謀士范增,大將龍且、虞子期、季布、鐘離昧外,管理層的確不是一個量級,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項羽最終被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敗走垓下,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這一切的導演竟然是其曾經的部下、執戟郎中——韓信,而韓信曾經不止一次向項梁、項羽獻計獻策,卻不被采納,投奔劉邦,卻成就不世之功,這也不得不讓人深思?
楚漢傳奇前,有段小插曲——張良拾履,說的是年輕時的張良謀同齊國義士大鐵棰于博浪沙刺殺始皇帝嬴政,事敗,逃亡下邳,汜水橋上遇黃石公,機緣巧合得其《太公兵法》和天下第一謀略奇書《素書》,之后張良加盟大漢集團,以天下第一謀士的角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輔佐劉邦登基建國,后又以帝師的身份教導太子劉盈。而劉邦寵愛戚夫人母子,欲改立太子,張良受皇后呂雉之請,邀商山四皓出山,兩次說服劉邦,提升了太子劉盈的威望,讓劉盈成功上位,是謂漢惠帝。之后張良功成名遂身退,所憑借謀略大多出自《素書》,所以,通過《素書》的智慧,我們似乎能找到大漢集團興盛的密碼。
《素書》第一章就提綱挈領的指出:“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就是說道德仁義禮五項基本素質是一個整體,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根本,缺一不可。
那么,什么是“道德仁義禮”?
1、“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最根本的,是天時,對于企業而言,道就是遵循國家、社會和經濟大勢所制定的發展戰略。企業要想成功,其戰略就必須清晰明確,必須讓所有的員工都上道,在同一路線上向前推進,否則就會迷途難返。項羽在推翻秦的統治后就以為取得全面的勝利了,忙著衣錦還鄉,接受百姓的頌揚,這顯然就是半途而廢。而對待齊國田橫團隊的反抗也只是攻而不占,數次打敗齊軍,數次被齊軍反撲,消耗了大量的兵力,損傷了軍團的元氣。戰略的持續性是企業生命延續的根本,所以毛澤東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鄧公也說堅持基本國策一百年不動搖,十八大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和平發展也是戰略性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要求。
2、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素書》作者黃石公是道家人物,所以對道家經典《易經》是應該研讀過的。如果說,“道”是《周易》中自強不息的《乾卦》,那么,“德”就是《周易》中厚德載物的《坤卦》。“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出自這一卦。無論帝王將相還是企業領袖,德行是保證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秦漢時期,中國的“五行”學說異軍突起,人們認為不同朝代是對應不同五行和“五德”的,所謂五德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德,秦人尚黑,五行屬水,所以推崇“水德”,主張以“法”治國,于是嚴刑酷吏使得百姓水深火熱,各地起義頻頻發生,劉邦斬白蛇起義,推崇的是“火德”,盧綰為了維護劉邦的大哥地位,就宣傳劉邦是是“赤帝”之子,也就是火神的兒子,火正好與水相對,所以堅定了士兵滅秦的信心,而大漢集團的企業色也是以“紅色”為主。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進軍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國亡,劉邦廢除了秦國苛刻的法律,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法令簡單直接,卻大大的贏得了民心。關中百姓積極耕種,為漢軍提供了充足的戰略物資。可以說,劉邦以德積累了群眾基礎。
3、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者愛人。劉邦對下屬的體恤和關愛很有戲劇性,是有口皆碑的表演帝。比如聘請韓信做大漢集團的CEO時,就模仿了周朝的筑臺拜將,劉邦給足了韓信面子,也樹立了韓信的權威。要知道這可是一個50歲的企業老板給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打工仔下跪呀!可見劉邦的胸懷!后來韓信初戰失利,借酒澆愁,劉邦卻去軍營探望韓信,當時韓信還在睡覺,劉邦沒有叫醒任憑其睡,還給韓信斟水解酒,直至離開也不讓韓信下床,還囑咐韓信好好休息。要知道當時漢軍規定軍人私自喝酒是當斬的。至此,韓信會怎么想?以至于,垓下之戰前,項羽派使者游說韓信,脫離劉邦,擁兵自立,三分天下,他的謀士蒯徹(通)也警醒韓信小心兔死狗烹的下場。韓信卻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分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可見劉邦的“仁義”打動了韓信,使其死心塌地的追隨。
4、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劉邦起家靠的是沛縣的一幫“狐朋狗友”,項羽起義憑的也是一干江東子弟。義氣似乎是創業者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心理契約,超越了資金的現實價值。楚漢相爭時,劉邦的義是連貫的,這給追隨者以定心丸。劉邦曾經投靠過項羽,寄人籬下的感覺不好受,一次他的部下們聚眾喝悶酒和項羽的部下發生了爭執,劉邦當面呵斥了他們,但待楚兵走后,劉邦轉怒容為安慰,讓兄弟們繼續該怎么喝就怎么喝,換做你遇到這樣有人情味、護犢子的領導,你會怎樣?而背信棄義的項羽,因為流言,漸生猜忌,讓曾經忠心于他的司馬欣、鐘離昧、范增一個個猛將良才離他遠去,即使不被劉邦搞定,內部也會自我瓦解的。義,現在看來很有些江湖氣,容易和俠客、黑社會這些詞連在一起,“桃園三結義”發生在東漢末年,深受三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似乎就是源于此。而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先生,在創業時也曾和合作者歃血為盟,起義發誓。可見義的價值不會因時代而改變。義是信的保障,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因義而形成的誠信體系會減少企業內部很多的溝通成本,讓團隊運轉更高效。
5、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蕭規曹隨”這個成語也是源自漢。劉邦建漢后,蕭何成為第一任丞相,蕭何去世后由將軍、相國曹參接任。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后,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后,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可見以企業使命和價值觀所確立的企業制度、崗位職責、流程系統是保證企業日常運轉的基本規則和參照依據。
道德仁義禮說完了,讀者可能會發問,不對呀!劉邦這個人可不止如此,年輕的時候是個小混混,不事農耕,喜歡喝酒賭博打架,還好色,勾引寡婦曹氏,未婚生了劉肥,成了漢王也積習難改,經常說臟話,更可恨的是父親老婆孩子被楚軍抓到后也不救,逃跑時嫌兒女在車上太重就用腳揣了下來,生活作風也不太檢點,娶了呂雉后,又在定陶招了戚夫人,還把魏王豹的妃子薄姬并入后宮,生了漢文帝劉恒,后來為了鞏固政權更是誅殺韓信、彭越等“異性王”,還把發小盧綰逼到了匈奴,呂后亂政也不能制衡,最后含恨而終,留下了極大的禍患。以上事實不是說明劉邦這個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嗎?
其實,人性總有兩面,就像有白天就會有黑夜一樣。老子有言“失道而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也就是說,過分強調禮數等級和規定規范就會忽視根本的東西,使企業失去員工的忠誠和信任,最終走向混亂。老子強調無為而治,而大漢的興盛,文景之治,也是遵循了此道才成就了漢武帝的彪炳之功。而此前劉邦的成功也是因為牢牢地抓住了“道”這個根本。劉邦的不拘小節幾乎人盡皆知,但張良曾經把《素書》的智慧與多個有實力的英雄講過,唯有劉邦一點就通,且循道以行,可謂天賦。
即使再混蛋的企業家,也必須要有企業經營的底線,抓住根本的使命,否則制度、流程再完善也是無用的。暢銷書《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也認為:最有效的管理就是以生物多樣性為前提的自組織、自管理、自修復、自進化。這和稻盛和夫先生所推行的“阿米巴組織”是異曲同工。同理,強干預式、強控制式的管理看似有作為,但結果肯定不是累死管理者,就是嚇跑打工仔。孫子兵法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就是告誡領導者要學會放權。
當然,作為企業經營者不能教條主義,畢竟企業發展不同階段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正確的做法就是辯證對待,實事求是。
“亮煌煌幾頁史書,亂紛紛萬馬逐鹿,……帥才不及帝王術……”人生入戲,戲如人生。所謂生意,無非“平臺+粉絲”,好的導演能憑借好的題材,選擇好的演員,排成精彩大戲,吸引更多的粉絲,實現收視率或票房收入的最大化,這對企業管理者而言,似乎也很有借鑒價值。
(作者交流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