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航母百麗和寶勝對撞 前途未明 受產品同質化、庫存高企等原因影響,2012年幾乎成了所有運動服飾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噩夢年”。
2012年11月29日,百麗國際之外的另一運動品牌零售巨頭——寶勝國際(3813.HK)公告稱,截至2012年9月30日止的12個月(下稱“寶勝國際2012財年”)業績轉盈為虧,蝕4105.4萬美元;而一年前,寶勝國際的2011財年盈利尚有5367萬美元。
寶勝國際2012年財年收入為17.49億美元,規模與百麗國際運動服飾業務相若。國內運動服飾傳統零售巨頭的陣營中,百麗國際和寶勝國際穩居“第一陣營”。兩雄相爭,誰將笑到最后?
戰國時代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運動服飾產業的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這其中,耐克中國、阿迪達斯中國、李寧、安踏營收規模為“第一集團”,2011年銷售額均逾89億元;特步、361度、中國動向、匹克、喬丹等為“第二集團”,2011年銷售額約為三四十億元。
整體看來,該行業的集中度雖然已經大幅提升,營收前4名的領先品牌市場份額占比已經超過40%,但受困于產品同質化嚴重,眾多二三線品牌仍主要以增加開店數目獲取銷售額增長。
但即便如此,運動品牌商的行業成熟度也相對好于運動服飾零售行業。
當下,中國的運動服飾線下零售企業主要包括五種類型:以百麗國際和寶勝國際為首、業務范圍覆蓋全國、代理品牌多、年銷售額過100億元的行業“雙巨頭”;以浙江銳力、四川勁浪、原深圳領跑等區域經銷商為首的零售“諸侯”;各運動品牌自己掌管的旗艦店、直營店和工廠店、折扣店;像國美體育等意欲攜重金殺入戰團的零售“新貴”;規模小、僅運營一兩家零售店的單品牌分銷商。
僅以領軍企業銷售規模而言,百麗國際和寶勝國際雖然都接近耐克中國和阿迪達斯中國的銷售額,但約占行業銷售份額不足20%的比例,顯示這個行業仍然處于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
雙雄對峙
如前所述,百麗國際和寶勝國際以業內僅有的兩家年營收額過100億元的規模成為行業“雙巨頭”。
但同樣是傳統零售商,“雙巨頭”的成長歷程卻也完全不同。
寶勝國際由裕元工業(集團)有限公司(0551.HK,下稱“裕元工業”)控股,裕元工業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鞋類制造商,還從最初在國內分銷Converse產品開始,通過發展直營、加盟、合資等多種方式成為國內領先的運動服飾零售商。
百麗國際從事運動服飾零售則完全是自特許經營開始,隨著銷售規模的不斷增大,百麗國際不僅自身加大了開店力度,還對部分區域分銷“諸侯”進行了大舉并購。
2011年11月,百麗國際以11億元收購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運動品牌代理企業深圳領跑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從而大幅提升了百麗在體育用品分銷行業的地位和競爭力。時隔4個月,百麗國際再次出手,斥資8.8億元收購擁有600家門店的運動服飾經銷商Big Step Limited,再度加碼運動服飾零售業務。
百麗國際曾預估,此次收購Big Step之后,Big Step的終端門店每年銷售額將達到20億元。這讓原本落后寶勝國際一籌的百麗國際奮起直追,“雙巨頭”悄然成型。
前路未明
但“雙巨頭”尚未引發更大規模的實體開店和并購戰,行業形勢發展已然平添電商變數。
2012年12月28日,寶勝國際董事會主席蔡乃峰發布盈利警告稱,公司繼2012財年盈利虧損后,預期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將“進一步錄得重大虧損”。
蔡乃峰指出,寶勝國際虧損進一步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公司2012年10月、11月的兩個月經營業績較預期差;較大力度清理過量庫存(包括品牌公司回收存貨)導致毛利率下跌。此前,寶勝國際2012財年的毛利率為29.8%,同比下降0.5%;這一數字低于百麗國際2012年中期運動服飾代理業務37.1%的毛利率。
在零售門店數量上,截至2012年6月底,百麗國際擁有4942家門店。而截至2012年9月底,寶勝國際則擁有直營店3633間,加盟店2312間;同時,寶勝的區域合資公司還經營直營店鋪及加盟店鋪分別為765間及712間。兩相比較,百麗國際的單店平均營收亦高出寶勝國際。
蔡乃峰展望2013年的公司扭虧時稱,2013年已被定義為寶勝國際零售業務專注提升店面產出及盈利的改造期,寶勝將全力沖刺加盟業務以利規模成長、節省開店支出;而零售創新計劃將在既有實體店鋪基礎上,發展新的通路及營銷模式,如多品牌、異類結合等店鋪的開發及電子商務的營銷搭配做法。
很明顯,在這一方面,寶勝國際的動作又慢于百麗國際。后者旗下的優購網,盡管被傳為2012年產生虧損,但自2008年開啟的電商布局實際上也是應對未來銷售渠道變化潛在風險的對沖戰略。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王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