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你能撈到啥(中)
文/聯縱智達營銷研究院工業品營銷研究中心 葉敦明
“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國內居多,也是產業轉型的困難戶。從制造,到創造,成了企業新一輪變革的口號,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缺什么,喊什么,喊完了,就只當干過了,再也不當回事了。也許,這就是國內不少企業變革的真實寫照吧。
從制造,到創造,難道就只有科技創新、資本吸納這兩條道嗎?不可否認,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和企業進步的最原始動力。在模仿中發展,我們干了30多年了,成績斐然,讓西方老師們害怕了。于是,他們拿起了知識產權的大棒,喝令我們走自己的發展之路。自主創新,是對拿來主義的一種訣別,是對我們的企業提出了新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要求。然后,眾多企業主只是為了謀一己私利,哪有什么心思扯這個閑談。
再說了,自主創新的周期長、風險大、投資多,沒有強大實體經濟支撐的創新型科技小企業,沒有合理、暢通的融資渠道,只能在政策的小扶小持的微弱陽光中,做著燦爛的仲夏夜之夢了。葉敦明認為:自主創新,需要公平的企業競爭環境,需要社會管理的巨大轉型,并不只是前臺唱戲的企業能夠自說自話的獨角戲。
好啦,從制造到創造,除了自主創新的高科技、大資本之外,其實還有更多的羊腸小道。這其一,就是把勞動密集型經營,逐步轉型為智慧經營型企業。海底撈,是智慧型經營的一顆明星。海底撈的自主式擴張,是群體智慧力量的證明。每個員工都是服務創新的主體,每一個店面都能在自我成長的同時,還能積蓄下一波擴張的人才隊伍,一石雙鳥的經營,難道不是高層次的智慧型經營嗎?要是我們的國企,但凡能學一點海底撈的成長精神,也不至于靠著政策、資金和歷史的優勢,繼續過著張牙舞爪的霸王式擴張的糜爛生活。
人人是主人,個個是經理,是海底撈獨特管理的魅力所在。黃鐵鷹老師之所以說海底撈學不會,就在于此。資本打過人本,股東壓倒員工,企業就是一臺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且不說違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理的本初,單憑以財壓人的拜物教的姿態,也就把主人與仆人的身份建構了楚河漢界。艱苦的打工,艱難的城市生存,眼看著老板笑傲江湖,員工付出的只能是機械的勞動,他的智慧被自尊給遮蔽了。海底撈的張勇,把員工當人待、解放他們的雙手、釋放員工的智慧,海底撈是一群不拿分工的集體股東在經營,當然遠遠地勝過了老板+打工者的同行。
老板的智慧+員工的智慧,就是智慧型經營企業的全部嗎?葉敦明認為,這只是一個發端。這里面,還需要一個智慧型的經營團隊。海底撈的每個店長,每個小區經理,每個大區經營,都應該始終秉承著這個創業的勢頭、精神和信念,他們才是星火燎原的種子。海底撈做大了,張勇不認識所有的員工了,更談不上熟悉了。店面的運營和管理,就只能交給更多的衣缽繼承者。企業的經營理念,需要往經營哲學上攀爬,而且這種經營哲學還必須是大眾化的,無論是措辭,還是理解和執行。
海底撈經營了15年以上了,上規模的經營也超過了5年,這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餐飲業實屬難得。海底撈的企業經營有意無意地開始哲學化了,持續發揚的可能性比同行高出很多。有人懷疑海底撈的模式不如麥肯,在全國性、全球性擴張上捉襟見肘。
葉敦明覺得,這種懷疑是有道理的,估計也是張勇等高層管理者的一塊心病。若是一味地標準化,就有可能丟掉了海底撈的人文精神。海底撈的企業經營哲學,也已經文本化、制度化和宣講化,但骨子里仍像一首口口相傳、以身示范的史詩,如同中國古代的神話,和一些至今“未現代化”少數民族的長詩和神話。頭人,也就是中高層管理者,他們是否全身心地浸入到海底撈的經營哲學里,是海底撈經營方式持續發展的根本。
西方國家,以美國為首,總是希望普天下只有一種美式的民主方式,他們已經開始后悔對印第安等民族的過分標準化改造了。同理,若是由著麥肯的美國模式來改造海底撈,那么海底撈的智慧海水,就有可能被抽干,撈上的不是生猛海鮮,而可能是臭魚爛蝦。企業經營模式的模仿、改造的成功率,不會比改造一個自然人高出多少,那么多道貌岸然者,也沒有改造出多少他們引以為傲的新人類。
海底撈的火鍋連鎖的經營智慧,多少有點上升到社會層面上。畢竟,幾萬人的企業,影響到幾萬個家庭。更有,從農村上城的民工,要想在森嚴壁壘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愈加困難了。海底撈,是夢想著靠自己雙手、靠自己智慧改變命運的有抱負的上城民工的一個停靠站。既可以在縱向地在海底撈成長和發展,也可以橫向地在餐飲店找到下一個落腳地,更可以由這里感受城市文明的好、城市生存的難、城市中個人發展的路。讓人就業,也是大善。把人當成人,善莫大焉。讓人成為人,則是企業倫理的至善。海底撈,有沒有止于至善,我不清楚。但我敢說,海底撈的經營哲學,起碼給更多的賺錢機器們,熬了一碗清醒湯。
有些企業,為社會做了不少經濟上的貢獻,但他們尚未贏得普遍的尊重,比如富士康。對于海底撈、富士康的實際經營,企業文化,員工滿意度和成功的感覺,葉敦明沒有發言權,對他們的店面、工廠、客戶、經營者的見解,都是來自于書本、網絡和道聽途說。可有一點,富士康能夠為蘋果代工,的確是一件讓人驕傲的事情。而且,富士康能夠容納那么多的就業者,持續穩定地在國內各大城市開廠、招工和生產,對于一個地方,特別是勞動力旺盛的重慶、河南等地,就是當下的一尊“活菩薩”。往日的多少連跳,今日的被美國媒體的猛烈抨擊,都不能掩蓋富士康的經濟貢獻。那么,所有的批評都是“仇富”和“惡大”嗎?
就葉敦明膚淺的認知,富士康給予員工的物質待遇不算薄,相比更多的內地工廠,他們的食堂、住宿、工作條件都勝出一籌。也許是樹大招風,更多的人把它當做一個出氣筒,出的是對人性的機械化管理的一口惡氣。
富士康,是大規模制造、現代化管理(流水線+精密設備+軍事化管理)、高科技產業的代表,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先進制造的典范。它身上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當今制造業10年、20年后可能會大規模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當員工的基本物質得到滿足,而且沒有更大的拓展空間時,他們開始自覺地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
以富士康的管理能力,當然比海底撈強。可是,富士康若是稍微學一下海底撈的“人性化管理”,絕望的員工更少了,跳的就更少了。有了滿意的員工,或者說,少了更多的絕望的員工,富士康,才是真正的富士康(企業的“富”,造就更多的普通人“士”,為企業和員工的健“康”成長做貢獻,也為現代制造產業造未來)。
歡迎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聯縱智達官方微博 @新浪http://e.weibo.com/wises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