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發展瓶頸 未來三年百貨業或將整合 中國百貨業經過近十年的黃金發展期后,現在面臨發展瓶頸。面對發展瓶頸,百貨業轉型謀求生存迫在眉睫。業內人士認為,兼并重組是目前百貨業的發展方向。
問題
2012年11月11日,可能成為中國實體百貨業轉型的起始日。“實體百貨業市場份額將被電商侵蝕”的預言,終于在這一天浮出水面。中國百貨產業鏈中一個新的銷售渠道被確立,實體百貨業的蛋糕被硬生生地分掉了一塊。業態將如何演變?昔日的零售巨頭面臨何種轉型風險?
“目前百貨業正處于發展的瓶頸期,成本上漲,銷售低迷,利潤微薄甚至為負。”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說。
另外,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對實體百貨業的沖擊十分大。近日,瑞銀發布報告稱,“2012年,中國百貨店內人流開始出現負增長,百貨業成為相對不被看好的產業。 ”縱觀2012年的沈陽百貨市場,也有慘淡退出的昔日強將。 2012年12月12日,泰國時尚品牌先先百貨結束了其在沈陽的經營。
眾所周知,實體百貨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大頭在營業員,盡管百貨業把它轉嫁到品牌頭上,但這個成本仍然存在并被計入產業鏈成本中,這就導致了實體百貨業的銷售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就是房租的暴漲,2012年,很多租賃物業的百貨公司合約到期,業主方都將房租大幅上調,很多百貨業不得不選擇續約,結果就是經營成本的飆升;人力資源成本也創新高。
變革
短期之內,網購對于傳統百貨、超市等零售業的沖擊仍在持續,消費者會有渠道分流,而線上線下價格體系尚未形成穩定格局,左右手互搏的問題很難短期解決。
實體百貨業的反擊已經開始,在北京等地我們看到,“雙12”實體店的折扣力度甚至大于電商,很多百貨的柜臺開票價格甚至低于一些主流電商的5%-10%。然而專家分析,現在一些百貨商店已經進入了一個怪圈,不打折促銷就沒有銷售,和電商很有關系。但價格戰傳統百貨打不過電商,對自身的損害也很大。
近些年來,國內百貨業很多都已經在轉型,而且一些轉型非常成功。轉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第一種是小一點的轉成超市,或超市化的大賣場。第二,大一點規模的轉成購物中心,加入電影院、娛樂場所、餐飲。第三種是把百貨業分成樓層的市場,成為大型專業性品牌市場。第四,一些百貨店轉成類似于綜合性寫字樓之類。
產業轉型之后,未來的百貨業會更緊密地與娛樂業,餐飲業交織在一起而形成一個集消費、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綜合體。而購物環境將更趨向于追求更舒適、更干凈、更歡樂、更時尚的消費環境。
整合
中國百貨業正處于一個空前整合分化的大時代。一方面,消費力的持續增長,已經將中國造就成為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雜貨零售市場,市場角逐日趨激烈;另一方面,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零售新業態對傳統零售渠道商的挑戰日益尖銳,未來五年,中國的網購規模將接近美國。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傳統的百貨行業要想獲得第二春,一方面,需要走一條非常獨特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模式;另一方面,兼并重組是目前百貨業的發展方向,是結構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表現,強勢企業可以通過兼并重組擴大經營,或者百貨企業主動兼并以求生存和發展。
消費者習慣的變化,商業物業的供給以及核心商圈合適物業的稀缺,新興業態的發展,行業面臨的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等將極大影響百貨業。商業地產商逐步加入到零售業競爭,目前的連鎖零售商正在逐步重資產化和縱向一體化,專業零售商(包括百貨、家電和超市等)正逐步擴大自己的疆界,綜合型大型零售商將在業態復合化以及區域間的擴張并購過程中產生。
“百貨業對商圈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優質商圈,而目前我國百貨業以區域格局為主,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已被區域百貨公司所占據,百貨企業跨區域擴張必然選擇并購方式,以占據核心商圈,獲得優質資源。 ”杜巖宏認為。
中銀國際分析師劉都認為,這個合縱連橫的過程,對于身處其中的零售公司來說又將是較為痛苦的過程。
(遼寧日報 記者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