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當百佳超市在上海連遭慘敗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這個隸屬于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零售品牌,在2012年度下半年,突然掀起連番的開店高潮。從成都到佛山,從東莞到廣州,從西城都薈到黃埔東薈城,連續16家新店的轟炸,讓人目不暇接。
春節前夕,以往零售業年底沖刺開店的高峰今年卻相對平靜,尤其是大賣場新開店數量“形單影只”。然而“東邊日出西邊雨”,以百佳、永旺、華潤萬家為代表的中小型超市卻在一片寂靜寥落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本月,永旺集團旗下的食品超市美思佰樂逆市襲穗,以1000-2000平方米的小店規模與吉之島SM超市并駕齊驅,拓展廣州市場。而華潤萬家號稱廣州社區超市達到111家。
按照計劃,美思佰樂2014年度以后每年開店速度是30家;華潤萬家2013年廣州計劃新開50家社區超市;百佳2013年的新增門店規模也將增至20家,而在春節前的2012年度,他們將開出16家新店,這一速度相當于他們過去10年的開店總和。
“忽如一夜東風來,中小型超市遍地開。”隨著這種趨勢的進一步演繹,2013年有望成為中國零售市場超市業態的分水嶺。事實上,就在10年前,中小型超市也曾在廣州風光一時,但當年叱咤流通業的廣州連鎖超市的“五朵金花”如今全軍覆滅。緣何10年后,中小型超市卷土重來,再得“恩寵”?
經濟下行與成本的水漲船高無疑被業界視為最直接的“始作俑者”。一家1萬平方米的大賣場即便每平方米租金20元,其每月承擔的租金壓力至少在20萬元左右;但一家3000平方米的中型超市,每平方米租金即便翻番至40元,其每月承擔的租金也只有12萬元,大大節約了成本壓力。
船大難掉頭。大賣場體量大,面積多在1-2萬平方米左右,一旦租金提價一個百分點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大幅度增加成本占比。也因為如此,10年前開在城市繁華商圈的大賣場一旦租約到期,基本續約無望。相比較來說,中小型超市成本壓力小,因此可承受的租金提價空間大,而且店址可選擇范圍廣,除獨立的社區門店外,還可進入購物中心。
更重要的是,中小型超市坪效業績較高,尤其是抵抗網購沖擊的能力值得重視。眾所周知,大賣場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百貨類商品、日常商品、新鮮食品。其中百貨面積最大,幾乎占據50%的比例,但百貨經受的挑戰也最高。近年來,H &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大規模圈地,其時尚的設計、低廉的價格讓大賣場的百貨品牌難有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淘寶、京東、1號店等電商企業的風起云涌,讓服裝、3C、圖書等消費受眾大量流失,以至于國美、蘇寧及大賣場百貨商品客流量、銷售量急速下降。但反觀生鮮商品,生意最好、坪效最高,同時由于購買頻次最大、運輸條件要求較高,受網購沖擊相當有限。
眼下的中小型超市正是基于這一消費變化應運而生。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一般大賣場食品生鮮的占比在20%-30%;但無論是百佳還是永旺的中小型超市中,食品占比基本在90%左右,商品種類可以達到15000個左右,而百貨類占比僅在10%以下。這與廣州10年前以日雜、百貨為主的中小型超市相比,簡直南轅北轍。從這一方面來說,現在的中小型超市更應該準確地稱之為“食品超市”。而這一業態也正是歐美核心商圈的主流發展業態。
10年前,中國商家赴境外考察,對于歐美大賣場扎堆郊區、中小型店鋪盤踞鬧市中心的格局分布無法認同。因為那時候,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賣場長驅直入,甚至可以在北、上、廣、深的一線核心商圈落戶開店。但10年后,隨著零售市場的成長、線上線下商家的斗法,中國商業格局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